“承载信息的光柱”
2018-07-23叶文秀
摘 要:根据不同功能所表现的特征,投影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也有所不同,其在展览中的本质是“承载信息的光柱”,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关键词:投影技术;传递信息;展示设计
投影技术也叫投影显示技术。是利用单个或多个投影的组合,将内容直接投影到显示表面的陈展显示技术。[1]投影技术的发展从投影仪的产生开始。第一台投影机是1640年由一个教会教士发明的幻灯机,利用光影技术讲述简单的故事,类似于中国的皮影。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投影仪质量的提高,投影显示技术在博物馆陈展中也得到了重要应用,集中体现在影片、纪录片播放和空间氛围营造方面。近十几年来,高流明投影仪的出现及其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投影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有了突破性的进步,但都不能背离其“承载信息的光柱”的本质作用,否则本末倒置,丧失了展览的意义。
1 投影技术在展览应用中的类别
根据现代投影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的不同功能,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演绎类、互动类和氛围营造类。
1.1 演绎类
演绎类指的是借助高清投影设备将电子影像信息投射到装置和空间中,使影像信息与接收载体融为一体,展现在观众面前,带来更震撼的视觉体验。其最大的特点是信息主动地、单方面地通过投影呈现,与装置和空间结合演绎更和谐,观众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更具有沉浸感。根据信息接收载体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装置演绎和空间演绎。装置演绎是指用建筑外立面、素模沙盘或者其他可投影的造型装置作为接收演绎信息的载体,其中包括3D MAPPING、素模投影沙盘、纱幕投影、水幕投影、造型弧形幕墙等;空间演绎是指将投影信息投射到空间中,使之与空间整体相融,其中包括三折幕、球幕、时光隧道、BOX影院等。其中的技术难点是利用投影多通道融合系统拼接技术将多台投影机投射的画面在不同的接收载体中融合,可以完成超大尺寸的显示,形成完整统一、美丽壮观的画面。[2]
1.2 互动类
互动类是基于演绎类将信息通过高清投影设备投射电子信息,与红外感应器、雷达感应器、视频录像机等捕捉设备结合,采集观众手势、声音等动作或体感信息,再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采集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影像信息结合,实现人与影像信息的交互体验。[2,3,4]其优势在于更能激发观众的参与感,调动观众的情绪,并能使观众按自身喜好选择接收信息,人性化地将数据可视化,实现人机互动。与其他人机互动不同的是,利用投影技术更能与环境融合地实现人机交互。因为体感没有直接作用在设备上,因此与机器生硬地互动这一感受在观众意识中相对淡化。互动类投影根据其功能不同,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互动信息类和互动游戏类。互动信息类是指的是观众跟投影信息人机互动,查询、浏览可视化信息。互动游戏类则是预先进行游戏编程,利用红外、雷达等感应设备,让观众通过体感与投影信息互动,进行游戏操作,其中包括互动地幕、电容墙、虚拟翻书等类型。其技术难点在于体感识别感应的灵敏度及与互动系统的协调一致。
1.3 氛围营造类
氛围营造类与演繹类相似,同样为单方面电子信息的投射,但区别是氛围营造类投影内容单一、简单、重复性高,其主要作用是加强空间氛围的渲染,根据主题投射相关元素性强的画面作为空间点缀,营造更真实、灵动的空间。比如海洋氛围的展览空间,蓝色水纹投影的动态使用会让整个空间像不停翻涌的海洋,观众的空间体验感更强;又如星空主题展览,不停划过的流星能打破寂静的空间氛围,使空间更加灵动。因此,空间设计可适当增强氛围营造,活跃气氛。
2 投影技术在展览应用中的特征
2.1 承载信息的可变性
投影技术运用在展览中,其中一个优势特征在于承载信息具有可变性,即投影内容类型丰富,可根据不同主题制作独特的画面效果,画面可从二维影像转变为三维立体画面,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内容之间可以快速切换。投影区域的面积和投影形状可以根据空间效果及创意的需要任意改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展览的丰富性和体验性有很大影响。
2.2 接收载体的灵活性
投影技术运用在展览中,其投射的画面信息的接收载体多种多样,可根据实际环境灵活选择,但都离不开实体成像介质,其中包括投影幕布、白色或灰色可灵活多变的特殊造型幕面、特殊造型装置、地面、建筑外立面、纱帘、水幕、水雾、玻璃屏等各种介质的投射平面。可为不变的实体幕面,也可为不断变动的半透明幕面,呈现出来的视觉体验也会不同。由于其接收载体的灵活性特点,在展览中可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易于安装部署、拆装和灵活运输,既适合在长久性展览中使用,也方便用于短期展会。
2.3 沉浸感与互动性体验
投影技术运用在展览中,最大优势是能跟空间和环境很好地融合。运用投影融合技术,创造出超大无缝的逼真画面,还能在异形不规则的画面上实现。利用多媒体画面的视觉优势,让观众置身于高品质的声音画面环境之中,给其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再配合互动体验,更能调动观众的参观积极性,消除长期观看一般展览的视觉疲劳。
2.4 多种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投影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不是投影显示技术单方面的运用,而是与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媒体技术、感应技术、投影融合技术、中控系统等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同时结合声、光、电及环境形成整体的演示画面,使参观者有空间感,增添震撼效果。不同介质和环境需求下运用的投影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不同,这也促进了投影技术在展示设计运用中的创新发展。
3 投影技术在展览应用中的本质
展览的最终目的是将展示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参观者,使参观者在观展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展览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参与性或情感共鸣的目标。因此,投影技术作为展览构成中的技术展示手段,也应与展览传递信息的最终目的一致,发挥的作用是承载信息。又因投影的光学原理,所以可把投影技术在展览应用中的本质比作“承载信息的光柱”。在实际的展览运用中,投影技术的形式创新与内容设计不应该脱离展览的目的和主题,避免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和体量、效果上的震撼,造成内容与形式背离或成本的铺张浪费。探究投影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与特征,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其本质再进行创新设计,有利于投影在展览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可促进展览活动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庆曙.数字化互动陈展技术与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 陈罗辉.新兴多媒体投影技术在现代展示中的应用探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2(05):82-84.
[3] 李伟,成乔明.数字媒介与展示空间“融合”的观念与策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64-67.
[4] 李伟,朱杰栋.基于技术类型的交互展示研究[J].装饰,2016(09):81-83.
作者简介:叶文秀(1993—),女,广东人,2016年获湖北美术学院学士学位,展示设计专业,2018至今攻读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展示设计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