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2018-07-23徐平林
摘 要:乡音仿佛一根深埋泥土中的线,顺着一端拉起,便抖落一地与故乡有关的记忆。知天命之年,我回忆起过去几十年中家乡二胡手艺从盛行到式微的过程,循着故乡的二胡声又做了一回童真时代的梦。本文以细腻的笔触,由二胡着笔,真实地反映我国各地民俗文化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衰微的事实。
关键词:二胡;地方文化;民间风俗
小时候,家乡还有不少会拉二胡的手艺人。悠长的街巷,高高耸起的屋檐,伴着胡琴声,倏忽间一天就过去了大半。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四邻八乡都是亲戚,也说不清究竟是从哪一辈起有人掌握了拉二胡的技巧,以后父传子、子传孙就这样越发兴盛起来。
故乡的二胡声既能引人,又能引鸟,记忆里每当胡琴幽咽之声响起,总会有许多灰雀啁啾盘旋应和乐声,仿佛这二胡是为它们而拉响的一般,这也可以算得上是家乡的一景。四五岁时候,我并不懂得为什么乡邻们爱拉二胡这种其貌不扬的乐器,也没有学习胡琴的兴趣,看到吆喝我停下听他一起拉琴的叔叔伯伯,总是头也不回地跑开。稍微长大一点,从老师的口中了解到《二泉映月》这支曲子和二胡更深层次的知识后,才开始转变自己的想法。
胡琴的历史从唐朝就开始了,最初是由少数民族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后来由于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目前流传最广、名气最大的二胡曲有《二泉映月》《赛马》等。这些知识和介绍对于童年的我而言,是冰冷的、生硬的,幼时的我完全无法将如此高雅的乐器和嗓音粗犷、皮肤粗糙的叔伯们联系在一起,因为自己印象中的二胡完全不是那个模样。
在我的记忆中,二胡是男人们劳累过后解乏的酒,是饭桌上佐餐的菜肴,是女人温柔的叮咛,更是老人沉重的嘱托。爷爷当时是镇上有名的篾匠,他的二胡技艺也是一绝,在做完别人定的大活之后,爷爷总是会拿起他的二胡,拉上一曲,和我说镇上古往今来的传说,乡邻间的趣事,我的胃是家乡的饭食填满的,而我的想象力却真真切切是伴着二胡声被激发出来的。记忆中没有空调的夏夜,也不像现在这般燥热,那时高楼大厦离我还很远很远,镇上高达六七米的房子仅是一层,前后都有门,四面都是窗,高高的屋檐下是供猫狗纳凉的阴凉角落。夏天吃完晚饭,人们会搬出竹床在家门口的空地上乘凉,巧手的爷爷为家里编制了许多竹器,还有我整个童年的玩具。每到那时,女人们隔着夜晚的风,坐在凉沁沁的竹床上相互交谈,男人们会坐在竹凳上拉上一阵二胡,伴我入睡的,是夹着二胡声的月色和虫鸣。身处那样宁静平和的环境中,镇上当时邻里之间大多非常和睦,有什么小争小闹红了脸的,也过幾天就能好,十几年里从未发生过什么恶性事件,父亲和几个叔伯脾气都很温和,小时候镇上的女人们常说,这里的男人德性都是被胡琴声熨缓的。我受到这样的氛围熏陶,虽然没有习得父辈们那样精湛的二胡技艺,却养成了不疾不徐、沉得住气的性格,不得不承认,故乡的水土养人,故乡的二胡声也养人。
小时候,镇上除了爷爷之外,还有一位特别爱拉胡琴的老人,从我有记忆起,他就没有老伴儿,却特别爱笑,一笑起来,脸颊上的皱纹深得仿佛能盛老酒,一眼看去,他比爷爷还要老。母亲说,从辈分上讲,这已经是我们太爷辈的人了,神智不是很清楚,叮嘱我不要靠他太近。我本来并未注意过他,甚至一开始也没有听出他拉的二胡和叔叔伯伯们拉的有何不同,却在别人的不断强调下,慢慢注意到了他的琴声。那琴声听起来没有一般老人拉的意与日去、年与时驰的迟暮之感,又没有青年拉奏的急躁迫切心情,有的反倒是一种云在意俱迟的不争不惧,仿佛下一秒哪怕死神降临,他也能安然自若。听爷爷讲,他年轻的时候是镇上学校的老师,夫妻两人恩爱不移,是镇上的一对佳偶,又是少见的教书育人的文化人,因此两人名声特别好。他对妻子也异常忠实,两人在一起十几年都没有孩子,仍然感情深笃,后来他妻子50岁刚到就病故了,万分悲痛后的他也不再教书,写字的手再辗转几十年就成了拉琴的手,刚开始,他的琴声还是沉郁悲怆的,直到现在,从他的琴声里只能听到“想开了”3个字了。
回想起来,在我10岁左右时,镇上青年就陆陆续续开始外出干活,能继承到胡琴手艺的人逐渐减少,等到我们那一辈听着胡琴声长大的孩子也走出了乡镇后,小镇上不仅拉琴的人少了,听琴的孩子和灰雀也没有了。
如今回到家乡,再难有琴声绕梁、灰雀盘旋的景象,在现代高科技的冲击下,夏日不再需要靠自然的风纳凉,二胡盒子上积攒了厚厚的一层灰也没有人注意到了。记忆里最动人的二胡音,我们的孩子也很难听到了,这是一件让人感到遗憾的事情。直到今天,我才深刻地认识到,二胡对我而言,是父辈、是故乡、是文化、是根基,而这种根基,却在我们这一代要断了,失却了滋养二胡文化的土壤,哪怕我强迫孩子学习二胡,他也无法拥有我童年夏夜时二胡声带来的“水殿风来暗香满,清凉无汗”的奇妙体验了。
作者简介:徐平林(1964—),男,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中文系,甘肃武威市文化馆馆长,武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武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和书法、绘画、摄影、民间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