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饰设计中的耳环文化分析

2018-07-23童小玉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习俗文化

摘 要:服饰作为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本文选取服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配件——耳环,对其所传播的文化内涵及其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服饰设计;习俗;文化

耳环,又叫耳饰,具体又可分为耳环、耳链、耳钉、耳坠等等。一般情况下,它为女性所用,并且讲究成对使用,即每只耳朵佩戴一只。现在戴法偏多,有的在一只耳朵上同时戴多只耳环。男子也有戴耳环的,但习惯做法是左耳上戴一只,右耳不戴。

1 耳环文化的起源

原始人类已经有了把耳朵穿孔戴耳饰的习俗。最早耳上有穿孔的人是甘肃天水柴家坪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有耳孔的陶塑人,距今已有5000年,穿耳文化在宋代及明代相当流行,一般可分为耳塞、耳环及耳坠:第一种是耳塞,似在耳垂上穿一个很大的圆孔,再将耳饰插入孔中,考古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质地各异的耳塞;第二种是玦,玦是中国最古老的、最有代表性的耳饰,古人把环形而带有缺口的扁圆形玉器称为玦,这种圆环形玉饰有很窄的缺口,通常用玉石制成;第三种是耳坠,即挂在耳上的坠饰,耳坠的式样多种而有趣,如菱形、鱼形、三角形、环形玉坠等,还有些奇形怪状的耳坠。

耳环在选材上,有金、银、琥珀、玛瑙、翡翠、钻石、水晶、玉石等,从20世纪90年代起,非贵重金属合成材料开始流行,进入21世纪后,材料范围进一步扩大,有陶瓷、塑料、玻璃、贝壳、木质等,无论是保守还是前卫,简单还是复杂,不断有创新,不断有新的意境。

2 耳环文化的意义所在

耳环的款式设计。每一种耳环都有不同的款式和造型,纽扣式,贴附于耳垂上的样式,造型小巧精致,有花朵形、钻石形、珠形、圆形、菱形等。耳坠式,从耳扣悬挂挂坠,造型各异,装饰华丽,有圆环形、椭圆形、水滴形、心形、梨形、花形、串形、枝形吊灯式、链式等。耳环式,用穿耳方式将环形饰物装饰于耳垂,造型基本以几何形为主,可以精致小巧,可以粗犷硕大。

耳环不仅式样、品种繁多,而且还有不少的寓意:

其一,耳环相当于早日归还。耳环,谐音为儿还,有早日归还的寓意。据说以前女生出嫁时,父母会给她一对耳环做嫁妆,并盼望其在婚后早日归还探望,不要嫁人后便不理会父母。

其二,醫治失明的工具。相传在古时有名女子不幸失明,很多太医都说不能治愈,但后来她遇到一位名医,说在耳垂附近穿针便能医治失明,结果她真的重见光明,这名女子非常感激名医,遂托人制作了一对银色耳环。一是为了掩盖手术后的耳洞,二是用它来提醒名医的帮助。

其三,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逐渐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那时的女子对穿耳的行为并不像如今的女性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3 耳环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

诗文和各类文物里对耳环的描述数不胜数,现代女性对耳环也异常珍爱,商场里的耳环有各式各样的品种,材质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3.1 耳环在诗文与文物中的“美”的展示

《陌上桑》里,令男人倾倒的罗敷“耳中明月珠”,《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耳著明月珰”,罗隐在《杂咏》诗所写的游春女子“金环耳际摇”。

南京徐达家族墓地出土的金镶宝毛女耳坠,用弯角挑起一顶花盖,小金条攒出每一个花瓣的素边框,花瓣里焊接金托,托上原当镶宝,底端一捧花丛,制作方式与华盖相同。花丛上有一个仙人,用打造的方法做出来,头挽高髻,颈戴项圈,上覆草叶披,下系草叶裙,荷一柄药锄,背一个药篓,药篓里插着灵芝,这位仙人被称作“药神”。这一耳坠可谓巧夺天工。

兰州上西园明朝肃潘郡王墓出土的金累丝镶玉灯笼耳坠,长10.8厘米,重38克,装饰上方有一个五爪提系,提系顶端为圆环,五爪之端有五个金累丝的云钩,钩坠五串金累丝件儿,如如意、金锭、古老钱、铎玲等。提系下面焊接一顶金累丝花朵式伞盖,其下缘用细金条做成披垂的沥水。伞盖下有一个金累丝花叶盖,盖下穿缀两颗白玉珠,玉珠下面各有金累丝的花叶托。耳环脚的一端钩起提系顶端的圆环,然后于钩尖上焊一只小小的金累丝嵌宝飞凤,一方面是为了装饰,另一方面也具有固定之用。耳坠看起来似乎金多玉少,但因为金件儿都是玲珑,故金光仍不掩玉的雅洁。

3.2 耳环在经典影视剧中的“完美”呈现

当一群大雁从宫墙外飞过,恢宏而又肃穆的清宫画卷缓缓展开,2018年大型清宫剧《延禧攻略》片头一出就让人眼前一亮,从整体呈现到角色的甄选,考究复古、画面精良,配以中国油画般古朴典雅的色调,尽显皇家威仪,传递出电影级别的高级质感。在服饰设计上,《延禧攻略》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小到“小两把头”发型、“一耳三钳”、绛唇妆,大到服装设计、场景道具的陈设等,都力求贴近史实。尤其是剧中的一耳三钳,是满族旧俗,女孩儿出生后,一耳穿三孔,戴三钳,称为“一耳三钳”。耳钳亦称“耳环”,富者用金、银、翠、玉为质,贫者以铜圈充之。清代宫廷后妃及民间女皆此装束,这种习俗是满族妇女必须遵守的。据载,乾隆四十年选秀女时,乾隆皇帝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

乾隆年间,满族贵妃亦有一耳五钳者,诸如此类的,在《清稗类钞》中屡见不鲜。后嘉庆、道光等也都有所强调,所以这种习俗在满族妇女中延续了很久。清末宫廷社会中的女性一直遵守这一风习,如光绪《大婚典礼红档》中记录的典礼时皇后的冠服“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东珠各二”。直到民国初年,在东北满族聚居的地方,仍可看到一些老年妇女耳戴三钳,有的竟因耳垂窄小,强扎三孔,结果将耳垂豁开的情景。可见,这种“一耳三钳”的耳饰也是入关后满族的标志之一,有别于汉族妇女的一耳一坠。

3.3 耳环与人的“巧妙”搭配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耳饰要与气质相符,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培养出来的气质也不同,所以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耳饰,不然不仅不能给别人美感,反而会给人东施效颦的感觉。清纯的人,一定要戴装饰不是很多的耳饰;富贵的人,一定要戴高档的耳饰。

不同脸型的人在耳环的选择上也应有所区别:

方形脸:适宜戴一对圆形、长圆形、钥形或卷曲线条挂式耳环(耳坠),这样可以缓冲脸型的棱角。不宜戴方形、三角形或四方有角的耳环。

圆形脸:戴边角形、“之”字形、叶片形、尖形的耳坠时,能塑造一种修长感,使人显得秀气。

心形脸:宜选佩三角形、大圆形或成钳形的耳环,这样脸型和耳环就会显得协调。

瘦长形脸:戴上钮扣形耳环可使脸部显得较宽。

三角形脸:最好戴上窄下宽的耳坠,如心形、梨形等等,这样可使本来瘦尖的下颀显得丰满一些,也显得玲珑别致。

鹅蛋形脸或椭圆形脸:这种脸型的女性戴耳环的视觉效果较好,可随心所欲地戴任何形状和式样的耳环。

色彩是最大众化的美感形式,因此耳环颜色与肤色的协调也是不可忽视的。

耳饰和服装一样,要与年龄、个性和身份相符。上班时可佩戴简洁的耳饰,搭配套装,要注重镶工,做工太粗会削弱耳环的价值感。夸張的几何图形、粗犷的木质耳环、吉卜赛式的巨型圆环很有野性味道,与休闲类的牛仔衣、夹克相匹配,可使人有豪放的现代感。佩戴耳环还应与年龄相协调,年轻的少女宜戴多边形等造型感、动感较强的耳钉、耳环,以塑造青春、有活力、朝气蓬勃的形象,对于制造耳环的材料,不必太过苛求。中年女性应佩戴有质感的珠宝类耳饰,品质上乘的观感远比造型的独特重要。

参考文献:

[1]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明代金银首饰)[M].中华书局,2011.

[2] 吴静芳.服装配饰学[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

[3] 王苗.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M].金城出版社,2012.

[4] 张富云,吴玉娥.服饰品设计艺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童小玉(1972—),女,安徽无为人,本科,工程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负责人,项目主持人,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制作及其应用。

猜你喜欢

习俗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这些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多少
写好春节的一个习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