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的叹息

2018-07-23凸凹

幸福·婚姻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锦华虚空结核病

凸凹

某一天,听到了两个女人的叹息。

一个是家婆。

家婆年满五十五周岁,退休了。她18岁高中毕业,进了良乡镇机关,一直到退休,这37年,均工作在良乡这个弹丸之地。她为人率真耿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阳光性格。由于心底无私,敢攻坚克难,镇里最烦难的事务,譬如农村拆迁、清理陈欠、特殊群体就业,都有她的身影。她特别能干,有“女汉子”之称。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无多少个人生活空间,从不做多余的思虑,所以倍感充实,觉得人生有不竭的意義。但一退休在家,在休闲的状态之下,顿感人生失重,一片虚空。晚间吃饭,她突然感叹道:我这辈子算完了,一天一天消磨日子,就这样等死。

我心中一惊,突然醒悟到,她这样一个人,一生都被工作和生活推动,自我一直沉睡,从来不思考生死这一人生的根本问题,所以一味乐观。今天有了悲叹,并不是坏事,说明退休让她回归自我,开始过属于自己的日子。所以我安慰她说,你是经不得闲,也不知闲的重要。从现在起,你要调整心态,有意设计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无聊处找有趣,在无意义处体验意义,这样,真正的幸福就开始了。况且,你身体尚好,年龄也不太老,一切都来得及。而且我还告诉你,别看你工作了37年,比一般的公职人员都要长,但你只有工作经验,或者说你社会经验虽然很丰富,但你缺乏人生经验,还没进入完美的境界。从现在开始,你要认真体验生活,聆听心灵的声音,感受生命自身的美好,从工具人生,变成有我的人生,好好做一回真正的女人。

她说,你说得太玄,我似懂非懂。我说,那你就慢慢体会吧,你一旦有所体会,就会感到其实“死”离我们还太远,属于“生”的日子还太多太多。

另一个是戴锦华。

戴锦华是北大的知名教授,她学识渊博,活力四射,也被学生们拥戴,但她却感叹说,我只想好好做女人,享受做女人的快乐,而不是寄望于“峰值”的人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老大”或“巨匠”。

她的这番感叹,我是从这一天的《光明日报》对她的整版报道《戴锦华:打开天窗说亮话》中“听”到的。

“1987年,我几乎死了。”她告诉记者,那一年她得了肺结核,住院时就已经是“三级肺痨”,胸片看上去极其恐怖,满视野的结核病灶,有两个巨大的空洞。那时还没有特效药,服的药是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副作用极大地抗痨药,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她说:“死亡来得如此猝不及防、直截了当,我感到的是纯粹的怕。最重要的是,我才27岁呀,对生命有无尽的规划和梦想,却尚未实现半分。”真是命由天定,她的病罕见地康复了,她大喜过望,人生观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她说:“结核病以后,开始对自己没有那么高的期许,不再野心勃勃,开始理解懂得生命的单纯。濒临死亡,才懂得放自己一马,用更朴素的态度生活。”

因为她过早地认识了生死,所以才通彻地懂得,活着真好,便不再强求自己实现什么,而是回归生活本身,什么能使自己快乐,就做什么,也不追求结果,只是享受快乐的过程。所以,她除了本职的教学、科研,还忘情地投入各种公益活动:城建、环保、绿色农业、电影知识普及和世界社会论坛等等“一些没有利益可言、多数靠自掏腰包或捐款的活动”。这些活动有趣、好玩,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帮助别人,使生活变得异常洒脱、也异常开心。

生活着,快乐着,使她笑看人生成败,她说:“成功和失败是单一价值观的世界施加于所有人的暴力,但女人可能面临的更多,仅仅因为她是个女人。”所以她越来越率真地生活着,随性而为,全不管别人做如何评价。

一个家婆,一个戴锦华,同样是女人,心灵的格局和生命的风致却大不同。根本地,不在于她们文化修养的不同,而是因为家婆没有经历过生死的关口,对生死感悟得太晚,所以,生活一虚空,就想到生等同于死;而戴锦华过早地感受到了生死,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心境豁达了,所以,她不让自己空闲,总是主动地去寻找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做。

其实一个人,很难把握人生的意义,却能很容易地把握自己的生活快乐;哪里有快乐,你就走向哪里,这就够了。

摘自《中华读书报》

猜你喜欢

锦华虚空结核病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My Favourite Pet
善报
锦华成长记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关于它,或水
IL-17在结核病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虚空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