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分析 客观全面

2018-07-23姜晴

高中生·天天向上 2018年7期
关键词:席卷无字三本

姜晴

所谓辩证,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指作文立意的眼光要全面。辩证思维是将作文立意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思考,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完整地把握作文立意。

比如,2017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指出:“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加以评说。…评说”意味着可以认同、赞赏,也可商榷、反驳。

下面的优秀考场作文,就充满了辩证色彩。

请先读懂自己的心

据一位作家所言,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是“有字之书”,那是知识的海洋;一是“无字之书”,那是社会的历练;一是“心灵之书”,那是心灵的觉醒。三本大书缺一不可,否则人生这段历程似乎缺了一个角。但是我要说,“心灵之书”才是每个人最该读懂、最该读透的书。

“有字之书”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如今我们倡导“终身教育”,似乎我们的整个人生旅途都得带着这本书。“教育即生长。”毫无疑问,知识的获取对每个人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但是,这样一本“有字之书“就足以让人沾沾自喜、胡作非为了吗?前不久,“勒索病毒”席卷全球,引起一片恐慌。这不正是一帮捧着“有字之书”、没有良知、被利益裹胁的人肆意妄为的结果吗?现实中又有多少律师玩弄法律条文、颠倒是非黑白?这不正是一群“倚高才而玩世”的人吗?

除了這些视“有字之书”为玩世资本的人之外,社会上同样存在一帮以“无字之书”为玩弄是非手段的人。这些人熟知社会规则,深谙人情世故,率性违反规则,甚至触犯法律。一些企业家依靠人际网络贿赂官员、牟取私利。这样的行为屡见不鲜,不正是因为其执迷于“无字之书”,抛下了“心灵之书”吗?

如今的社会还有不少乱象:违法与犯罪齐飞,低俗与颓废共色。究其原因,恰是其将“心灵之书”烧毁、丢弃了。有人认为,每个人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即大彻大悟自己是谁,其余一切都是随波逐流,毫无意义。的确,发现自我、读懂自己弥足珍贵。如果连基本的自我认知也没有,又如何同自我和解、与群体交流,从而融入社会呢?木心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学富五车,想必读懂了“有字之书”;见证了风雨如晦的“文革”,想必看彻了“无字之书”;最为重要的是,他将“心灵之书”烂熟于心。他能在受尽凌辱的监狱里奋笔疾书,留下几十万字的“文革”手稿,不在证明他读懂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的价值吗?

有人担忧,自己会被时代浪潮冲刷、席卷,但当他读懂“心灵之书”时,又有何可愁呢?古色古香的乌镇成为贴有“现代科技”标签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选址,却能丝毫不流失其韵味、品格,不正是它明白自己的灵魂所在,读懂了自己的内心吗?唯有读“心灵之书”,方能屹立于时代潮头。

人生如梦,就如壮阔之山河,唯有“心灵之书”这一明珠照破千山万水,才能时有月洒清辉、水漾徐徐的美景。

浙江卷考场作文在符合文体要求的前提下,能否对作家的三本书理念有思考和评说,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从评阅过程来看,大部分考场作文是在阐释三本书的概念,有理解准确的,也有理解不太准确甚至错误的。缺乏思辨力,更缺乏质疑精神,几乎成了很多高中生的通病。本篇作文则正好相反。该考生没有对作家的理念一味说好话,而是有自己的思考。他理解三本书的含意,更看到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可能的负面影响,从而更推崇“心灵之书”的宝贵。这样的辩证认识,表现出该考生不人云亦云、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的一面。

猜你喜欢

席卷无字三本
沙尘暴席卷全球,有人失踪
那些年,席卷全球的大瘟疫
三本院校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与构想
无字的情书
不可思议的旅程
这三本,你家有吗?
“三本提”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
书从无字读起 路自跬步行出——记甘肃政法学院崇文诗联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