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景生心,体物得神
2018-07-23王梓馨
王梓馨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该首诗通过拟人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春雨特征与成都夜雨景象,描述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诗人将春雨描绘得细致形象、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是杜甫最为知名的咏雨诗之一。杜甫创造该首诗前为冬春时节,成都出现旱灾。因此,在春雨来临之际,人们非常欢喜,与久旱逢甘露意思相近,歌颂了万物滋润的景象。
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首诗在一开头就用到“好”字描写“雨”。作者通过拟人的形式描写春雨有情有知,懂得人心,流露出喜悦之情。其中,“好”字含有濃浓的情感;而“知时节”则给予了春雨人的情感与生命力,将春雨活化。“发生”则表现了盼望降雨的紧张情绪,春天到了,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其实,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知情,作者赋予春雨情感与灵性,春雨在该季节更带有情致,与作者欣喜之情有着直接联系。
多好的春雨!首联不仅表达了春雨的降临,还间接地表达诗人急切希望降雨的焦急心情。颔联更多的是听觉描写。春雨降临在漆黑的夜晚、微风徐徐、无声无息滋润着万物,默默地奉献。听春雨的情境诗人表达得更是仔细,春雨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由此不难看出,诗人惊喜春雨来得静悄悄,难以入眠。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颔联则进一步凸显了春雨的好,作者通过“潜”“润”“细”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春雨好的特点,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作者通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春雨独具的神采风貌: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诗人通过精细的描写,把景物外部特点和内在气质掌握得如此精准,对自然景观的刻画十分形象。
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人通过对夜景的描述倾听细微春雨,颈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漆黑的夜晚凸显出亮色调、颜色鲜亮,有着一定的艺术感。此外,颔联真实地展现出春雨气势,即使在漆黑、乌云密布的夜晚但也无风雨飘摇之势。连江面、小路也看不清,天空中映衬着乌云,地下也如乌云一样黑,想必春雨定会下一整晚。这两句诗描述了夜雨美景,“黑”和“明”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云厚雨足,极具美感。
该联与颔联紧密连接,表现了作者希望春雨下一整晚,又担心突然停止,或喜或忧。推开门远望,平时泾渭分明的原野路径与夜晚融为一体,漆黑一片,春雨密集。此时,江船渔火非常夺人眼目,又衬托出夜晚的广漠幽黑,进一步反映出春雨的密集,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最后一联更多的是想象描写,作者看见春雨连绵而想到第二天清晨,锦官城将会形成万紫千红的春色。花之红艳欲滴、生机勃勃是无声细雨的映衬、滋润洗礼的结果。所以,对花的描写折射出春雨的默默付出。
四、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句诗更多写的是想象,与题目“喜”字呼应,诗人联想到雨后清晨锦宫城的美丽景象。春雨下上一夜,万物复苏茁壮生长。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作者通过“红湿”“花重”等词语凸显对人、物的细腻。这样好的春雨下一整晚,自然万物也会得到滋润生长起来。花最能代表春色,带雨绽放,红艳欲滴。当第二天清晨整个锦官城(成都市南)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五、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杜甫《春夜喜雨》赏析
《春夜喜雨》的创造背景是:作者在经过流离转徙后,因为陕西干旱而定居在四川成都,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在该首诗创作前,杜甫已经在成都草堂生活了两年之久,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流,对春雨有着深切的情感继而写下夜晚春夜降临、万物复苏的景象,以歌颂春雨来的及时。
整首诗从盼望春雨到通过听、看、想象来描写春夜好雨,着重书写了春雨到来的喜爱之情,凸显作者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基于艺术特点分析,该诗句句相应、结构紧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凸显作者喜悦之情,而非直接引用欢喜、愉快类的词语,透露出愉悦气息。人们从首联就能够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凸显题目春雨。颔联着重通过听雨描写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夜”字紧扣主题。颈联则通过看春雨描写喜雨,中间两联合乎律诗一浓一淡的创作手法。尾联则通过想象展开创作,从“夜”写到“晓”,由“雨”到“晴”,凸显了浓厚的艺术情感。其中,“潜”“细”“湿”等一向为人称道,其他词语用得也极为生动准确。“潜”通过拟人化描写凸显春雨来的悄悄,摹春雨来的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状态,引发人们对春雨的浓浓爱意。而“润”字则更是出神入化,形象地描写了春雨对自然万物的恩泽,形情皆备,精深独妙。整首诗都在描写景物,并未直接表达欢喜之情,但无处不凸显喜悦之感,人们从中不难看出诗人语言功底的深厚与才能的高超。
六、结语
《春夜喜雨》描绘了一场春雨降临得恰到好处,形象地刻画了春天夜晚雨景与雨后的繁花似锦,表达了作者对春夜的喜爱之情。整首诗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对春夜细雨无私奉献的赞美之情。不管是在景物描写还是在临摹意象、细节刻画上,这首诗都凸显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留给后人一种新的生命情感体验。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