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 “直过民族”脱贫致富记
2018-07-23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提供
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提供
曼班三队村民小组隶属于布朗山乡曼囡村,距行政村9公里,距乡政府37公里,村民18户57人,均为拉祜族。村民几乎为文盲半文盲,长期与外界隔绝,大多数村民听不懂、不会讲汉语,过着刀耕火种、自给不能自足的极度贫困生活。
2009年之前,全村人依旧居住在深谷幽箐间,以游猎为生,粮食采用轮歇地种植,衣物、盐巴生活必需品靠猎物换取。“人围着地转,茅屋跟人走,烧一片种一季,种一片收一萝,白天吃一顿,夜晚围火塘。”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2016年1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云南专题调研“直过民族”扶贫工作中,专程到布朗山曼班三队拉祜族山寨实地考察调研,对勐海县“直过民族”精准扶贫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按照汪洋副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上级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部署,勐海县紧紧抓住曼班三队作为全省“直过民族”脱贫试点的契机,按照“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两头发力”的帮扶思路,行超常之举、花超常之力,积极探索“直过民族”脱贫新路子,全力打好“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
为了帮助曼班三队走出“贫困循环”怪圈,省、州、县主要领导多次带领关相部门到曼班三队调研和督查,鼓励工作队员和村民振奋精神,树立早日脱贫信心。2015年到2017年10月仅两年多的时间,国家、省、州、县扶贫办及关相关部委的领导就17次来到曼班三队落实各项扶贫工作,共投入扶贫项目资金达两干多万元。“输血”与“造血”措施并举,为百姓送上了脱贫的勇气和干劲。
政府部门的“输血”,不过是给村民脱贫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而培养村民自我“造血”,才是全面脱贫、真正致富的根本。根据“直过民族”村民自我发展意愿不强、靠要思想普遍的实际,驻村扶贫工作队采取了“统一组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多干多支持,少干少支持,先培植愿意干的冒尖户、示范户,以户辐射带动全村,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发展产业、改善环境。
村小组长扎坎是个勤快好学之人,通过驻村工作队员的引导和帮助,他除了抓好种养殖外,还学会了用粮食烤酒,卖酒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能为村民买余粮提供方便,仅一年多时间,他就跃居为村里的“冒尖户”,家里的农机具就是靠养猪、烤酒挣钱买的。扎坎说,党和政府实实在在的关怀,让他充满了努力脱贫的力量,今年好好干,赚个一万多元钱不成问题,自己先富了,才能当个有说服力,能帮助村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带领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就是他的近期目标。“村看村、户开户,群众致富看干部”。在曼班三队,扎坎就是先扶持成长起来的村寨脱贫“领头雁”。从原来不想干,到主动干,干出了个样子来。
每天下午5点到6点,是村民集中喂猪的时间,几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每天都会轮流来到专为村民建盖的规范化养猪场转转,看看猪的长势,村民喂猪饲料配比是否合格,猪圈卫生是否打扫干净,及时指导和解决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力争每家每户卖猪有钱赚。
大益茶厂等知名企业,实施“百企帮百村”“龙头企业进村帮扶”等措施,探索“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村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夯实了“短期能脱贫、长久能致富”的基础。
村里还与曼囡小耳朵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长期合作,曼班三队出栏的小耳朵猪,完全由合作社回收銷售。2016年,村民饲养的小耳朵猪由2015年的17头,增长到了110头,茶花鸡的养殖也发展到1000只,远远超额完成了全村扶贫饲养任务,为村寨扩大经济规模效益,稳固脱贫增收,奠定了基础。
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幼苗”种进老百姓的心底,缩短了“输血”帮扶到“造血”自助的进程。2叭6年全村人均增收600多元,达到了脱贫标准。2014年,曼班三队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0元,到2016年上升到了3031元。政府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承诺正在一步步得到兑现。
2016年,勐海县制定并开始实施了《全面打赢勐海县“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直过民族”素质提升工程等,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素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等4大方面,提升57个“直过民族”聚居区和行政村的整体发展能力和基础,现已实施71个项目,投资2.1亿元,“直过民族”的贫困人口明显减少,扶贫成效逐步显现。
勐海县“连拉带推”的“勐海直过民族扶贫模式”,成功地缩短了“直过民族”拉祜族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进程,曼班三队成为了少数民族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优秀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