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务运动与现代化之路

2018-07-23张佳

牡丹 2018年15期
关键词:洋务派中体西用开端

张佳

19世纪中叶,清政府遭遇了重大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英法两国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败给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清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政治统治的危机,促使统治集团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洋务派。

一、洋务运动为现代化开端之原因

(一)洋务运动之政府主办

洋务派代表清廷利益,具有清廷的权威,下达的命令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和执行力非一般改革运动所能及。清政府的国库也为洋务运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运动中建立的各个工厂以及引进西方技术所需要的资金都有了保障。政策制定后直接由清政府下达旨意,层层下达,依靠权力的力量,使得洋务运动更有成为现代化开端的优势。

(二)洋务运动之中体西用

1.铜骨铁腕——较高的国人认可度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思想。由于其“中体”部分符合传统中国的价值观念,如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也容易被国民接受,国民对其思想和方法的认同亦促进了对其开启现代化的认同,所谓的开端,无疑是多数国民有知觉且

认同的开端。

2.承前继后——超出洋务运动本身的继承延续性影响

中体西用的观念本就源自于外国侵略者入侵后对中西学的讨论,因此其具有时代上的继承性。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对于中学和西学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反而引发了整个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的大论战。洋务运动后的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仍然是“中体西用”的延续,只不过此时的“西学”不是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它具有时代上的延续性,所谓开端必定是有其引领作用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堪当近代化的开端。

(三)标新立异——洋务运动之首创性

从1840年国门被迫打开伊始,中国人民大大小小的反抗战争并不少,但是真正学习西方进行改革的,洋务运动应当是首创。虽说在太平天国时期有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思想出现,但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在当时的环境下并未能崭露锋芒,反而草草地石沉大海,真正大张旗鼓开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其实是洋务运动。开端之所以为开端,乃是开前人所未有者,具有首创性的洋务运动正配得上“近代化开端”这个称呼。

二、洋务运动为现代化开端之表现

(一)金银锁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洋务派创办了如上海机器织布局之类的民用企业,扩大机器生产,从国外引进大批的生产机器并学习其技术。科学技术影响了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因素,如生产力、生产效率、商品成本、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劳动力数量及分布、工人工资水平等。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已较普遍采用了雇佣劳动,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内地工匠、小工则人无定数,视工务之缓急为衡;价有等差,较技艺之优劣为准”,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而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大量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追逐利益,明显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

(二)风起云涌——现代化思潮

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得益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传统上,中国人认同的是华夏文化和延续多年的君主专制,而后来中国的一些诸如保护在外华侨之类的措施,也体现了中国人正确认识了中国在现代世界的地位。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亦是现代化思潮的表现。不只是上层知识分子和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化,资本主义诸多元素在中国的出现和扩散,也使得普通民众眼界大开,多多少少地产生了一些进步观念。

(三)烽烟铁甲——洋务军事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诸多的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这些工业不光从技术上促进了中国军事的发展,完善了军备,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力量,亦从精神上鼓舞了中国的军民,有了军事后盾,胜利的信念也增强了。另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派遣诸多留学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从根源上提高了军事力量,结束了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搏舰船铁炮的历史。

三、洋务运动为现代化可更优处——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一)困顿空乏——两次运动的背景

在踏上近代化道路以前,中日的国情有一定的相似。清王朝曾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日益腐化,不能自拔,贵族、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地租赋税负担重,发起太平天国运动;而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实行幕府与藩国相结合的幕藩体制。幕府将军操纵实际权力,架空天皇,闭关锁国,广占土地。从1785年到明治维新前期,日本共爆发1 000多次农民起义。而在中国面临两次鸦片战争的同时期,日本也遭受英、法、美三国的侵略。差别较大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期封建制度已经有所松动,自然经济趋于解体。中日两国国情虽然相似,但是在近代化上走出了全然不一样的道路。

(二)深浅有别——改革方式方法差异

1.政治方面

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出发点在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而明治维新对日本旧的封建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并意图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日本的《五条誓文》中提出万事皆决于公论,《政体书》又提出效法西方国家建立司法、立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政体。

2.经济方面

清政府将工业化的任务中心放在政府,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机构臃肿、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官员贪污等问题,而民办工业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加之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更是显得摇摇欲坠、不堪一击。日本的工业化虽然也是政府主导,但是它建立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之上,并且日本还开启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加速了近代化。

3.文化教育

中国虽然有引进西方的课程和派遣留学生这些措施,但是其范围和深度远远低于日本,保留了传统的科举制度。日本则派出大型考察团对欧美国家进行深入考察,确定教育兴国的方针,推行教育改革,发展文化教育产业,取得显著成效。

(三)南辕北辙——改革指导思想差异

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多是清政府的重臣,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加之改革深度与他们能享受的利益呈负相关,所以他们本着的是“美化”封建制度,挽救统治危机的思想,并不能彻底把中国引入现代化道路。日本的现代化道路是由掌握国家政权的资产阶级和新地主阶级联合领导的,他们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摒弃陈旧的制度,“脱亚入欧”,这就决定了明治维新的性质优于中国洋务运动,思想决定深度。

(河北大学)

猜你喜欢

洋务派中体西用开端
看了《开端》,才发现我对厦门一无所知
“中体西用”概念的嬗变与发展:基于近三十年学术研究的思考
汉宋调和与“中体西用”论的生成——兼论曾国藩、张之洞的经学史定位
舞出一年好开端
洋务派与中国近代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源
高三复习的概念教学——以“中体西用”为例
取消“两定” 简政放权的好开端
浅论“中体西用”中的“实用理性”
一个辉煌的开端
洋务派对民用工业与强兵御侮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