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2018-07-23三三妈
三三妈
吃晚饭的时候,我跟爸爸吵了一架,吵架的起因是女儿该不该做一件事情,怎么做最好。我们这边如火如荼,唇枪舌剑,那边正朝嘴里扒饭的女儿很淡定地说了一句:“这事我自己会好好考虑的,你们不用操心了。”我俩同时把目光投向她,收声吃饭。
自从三三开始上高中住校,亲子沟通的时间严重缩水,只剩下周末,大部分时候她还要跟小伙伴约会,或者完成作业,又或者躲在房间刷剧打游戏……所以讨论“大事情”就从上下学路上转战饭桌边。比如这次,她有一个想法,我和爸爸都认为不错,我觉得事不宜迟,应该立即开始,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团队,搭建平台,配置资源;爸爸却按照他的老习惯,反复思辨这件事值不值得做,会遇到哪些困难。于是我们各自阐明立场,他引经据典,我权衡利弊,展开了家庭饭桌辩论会。正在辩论中的我们其实都陷入了个人立场和情绪中,直到女儿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这不是她的事儿嘛?我俩在这边急啥?!这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话糙但理不糙,说的就是界限感。“中国式爸妈”常常界限不清,越殂代疱,把孩子的事与自己的事混为一谈。就拿这件事来说吧,本来是三三想做的事情,具体操作也全要由她自行完成,我和爸爸的经验之谈原本只是给孩子提供参考,最后却变成了一定要说服对方的争论,把当事人抛在一边。实在是可笑,不过这样的情景相信很多家庭都时有发生。
比如孩子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认为必须马上报一个补习班,查缺补漏;爸爸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上课好好听讲就行了。然后两人或进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或展开激烈的正面交锋,直到争出一个“真理”,然后让孩子参照执行。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当事人的孩子呢?他们的意见到哪儿去了?他们的声音被听见了吗?其实可能孩子很想告诉爸妈,这次考得不好是试卷太难,全班成绩都不怎么样,或者他听同学说有个课外老师不错,很想跟同学一起去试试看。但在“虎妈狼爸”大战中,处于弱势的孩子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只能执行被预定的方向,然后别扭前行,結果很多时候可预见地不好,然后又成为新的吵架导火索。“孩子懂什么?”这是一些家长拒绝孩子参与讨论的理由。这样的家长大多小时候常被父母粗暴对待,满怀怒气地生长,现在又把以前自己最讨厌的方式全部加在孩子身上。也有些家长可能是“成功人士”,于是对自己的成长方法敝帚自珍、洋洋自得,希望如法炮制自己的孩子。殊不知时代变了,孩子们面临的环境远比爸爸妈妈们小时候复杂得多,孩子们要面对更多新的挑战。
在帮孩子做主的时候,爸爸妈妈们潜意识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以爱的名义操纵孩子,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或者在治愈自身成长经历里的创伤。再用本文开始的事情做例子,爸爸出身农门,从未在学业或工作上得到过家人的支持,所以他想当然觉得凡事稳妥为先,宁可不做不错;而我的爸爸妈妈比较激进,爸爸小时候告诉我的一句话现在还是我的行为准则之一:“先动手做吧,最差也就是回到原点。”我们也想当然按照自己的做事风格来要求女儿。所幸的是,我们一直都有反省的意识和自觉,有女儿之后一直在学习新的养育方法,所以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虽然也跑偏过,但时时反省,有错就改。由此养成了女儿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个性,她反而成了我们发现自身问题的“导师”。
“没关系,你先自己想清楚,决定做了之后需要什么就及时跟我们说,我们跟你一起想办法。”我和爸爸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女儿笑着说“好”。未来的路,终究是她自己朝前走去,我们只能在背后目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