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后壁胃肠道外间质瘤误诊为阴道平滑肌瘤1例
2018-07-23孙娜李桂香
孙娜,李桂香
730030兰州, 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GISTs)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Mazur 和 Clark提出的,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GIST最常发生于胃(40%~70%),小肠(20%~40%),也可发生于食道、结直肠及胃肠道外(小于10%),后者称为胃肠道外的胃肠道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其临床发病率低,而原发于女性阴道的病例极其罕见,迄今共报道25例,国外18例[2-4],国内7例[5-6],其中发生于外阴2例,阴道9例,直肠阴道隔14例。现就1例阴道后壁胃肠道外间质瘤误诊为阴道平滑肌瘤病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64岁,因“绝经13年,阴道肿物伴不规则流血5年”于2012年10月外院就诊。妇科查体:阴道后壁触及质硬肿块,大小约6cm×5cm×4cm。CA125及CA-153等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盆腔B超:阴道后壁6.5cm×6cm囊实性占位。腹部B超及CT均未见明显异常。行阴道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平滑肌瘤。患者手术后1年内恢复良好,无阴道流血症状,未规律复查。于术后第2年再次出现阴道流血,患者及家属未予重视,术后第3年,出血量增多,再次就诊于外院。腹部B超提示:肝S6段可见大小分别为38mm×29mm,36mm×30mm的低回声影,边界清,形态规则,未见血流信号。造影提示:造影剂呈快进快出,考虑肝恶性肿瘤。妇科B超提示:阴道内后壁可见37mm×26mm、21mm×15mm、15mm×12mm、11mm×8mm的低回声肿物,形态规则,大者其内及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取阴道肿物组织活检提示:平滑肌瘤。患者及家属拒绝再次手术治疗,遂随诊观察。此后患者阴道仍不规则流血,先后就诊于省内两家医院,并行病理切片会诊,其中省级医院病理会诊提示:(阴道)平滑肌瘤,富于细胞。当地肿瘤专科医院会诊提示:(阴道)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建议患者手术切除,但因肿块位于阴道后壁易损伤肠壁及存在术后复发的可能,家属仍拒绝手术治疗。因患者阴道流血持续存在,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
我院妇科查体:外阴正常,阴道通畅,粘膜皱襞存在,阴道右侧壁见4cm×3cm包块,凸向阴道腔,被覆黏膜隆起,表面溃破,界限欠佳。肿瘤标记物:AFP、CA125、CA15-3、CEA、CA199等值均正常范围内。腹部增强CT:肝实质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影,较大者直径约4cm,增强后呈延迟强化,多考虑转移瘤;盆腔CT:会阴部占位(图1)。以会阴部占位(性质待定); 肝脏继发恶性肿瘤收入院。
入院后行阴道肿物活检术。病理报告:梭形细胞肿瘤,呈束状、编织状排列,胞浆嗜酸,核呈长卵圆或梭形,核分裂像<2个/50HPF。肿瘤细胞免疫表型:CD34+++、CD117++、Vimentin+、Dog-1+;CKpan、EMA、Bcl-2、Myoglobin、Desmin、SMA、CD10、HMB45、MelanA、Calponin、Calretinin、MC、D2-40、S-100、WT-1均阴性,Ki67<1%。支持为胃肠道外间质瘤(图2)。建议行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及血小板转化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检测。因经济原因,患者放弃检测并自行出院,出院后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6个月后随访,阴道流血症状消失,阴道肿物较前缩小,肝脏转移病变较前无明显变化。
图1 腹部增强CT及盆腔CT表现
图2 阴道肿物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A.瘤细胞呈梭形(HE×100)(箭头所示);B.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胞浆嗜酸,核呈长卵圆形或梭形(HE×200)(箭头所示);C.CD34显示瘤细胞胞质和胞膜阳性(SP法×200)(箭头所示);D.CD117显示瘤细胞胞质和胞膜阳性(SP法×200)(箭头所示)
2 讨 论
EGIST发病率极低,仅占GIST的5%~10%,目前国内有发生于肝脏、卵巢及子宫前壁的相关报道[7-9],国外有发生于胰腺、膀胱、小网膜、下腔静脉、心包外的相关报道[10-14]。妇科生殖系统EGIST罕见,对于疾病认识不够加上缺乏典型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此患者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就诊,缺乏特异性症状,临床及病理医生多考虑妇科常见疾病而致误诊。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测对该病诊断帮助不大,最终确诊需病理检查,观察肿瘤细胞形态,进行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大多数EGIST由梭形细胞构成,形态较单一,表现为细长的细胞核,小的核仁和纤维状的胞浆,形态与平滑肌瘤类似。Akbulut等[15]研究表明在EGIST中 CD34表达阳性率达84%,CD117表达阳性率96%,大约5%组织形态学可疑的EGIST CD117呈阴性,推荐Dog-1(Discovered on GIST-1)进行诊断,必要时行分子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最近DOG-1被证明是最权威的诊断标记,特别是在C-KIT/CD117、PDGFRA阴性的病例中[16-17]。此患者间质瘤细胞呈梭形,与平滑肌瘤形态类似,术后病理及两家医院会诊均提示为平滑肌瘤,但均未行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故误诊为平滑肌瘤。由此给予临床医师及病理医生警醒,应提高对EGIST的认识,除要考虑较常见的平滑肌瘤,也要警惕间质瘤的可能,需鉴别诊断。阴道平滑肌瘤常为单发软组织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不出现转移,免疫组化SMA、Desmin阳性,不表达CD34、CD117、DOG-1。
最新研究表明无论对于怀疑或已诊断为EGIST的病例行C-KIT基因突变检测尤为重要,不仅可帮助诊断,还可指导预后判断及预测其使用伊马替尼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约42%的EGIST患者存在C-KIT基因突变,且大多数发生在11外显子,少部分发生在9外显子,极少部分发生在13、17外显子[18]。Li等[19]多项研究表明突变发生于11外显子较发生于9外显子使用伊马替尼有效率高。
由于EGIST发病率低,目前尚未提出较明确的治疗方法,基本沿用GIST的治疗方案,以手术切除为主。肿块是否能完整切除是治疗关键,手术过程中尽量采取R0切除避免造成人为的肿瘤破裂。EGIST常侵犯周围组织,侵犯严重或累及重要的血管可行部分切除术。最新研究表明肿瘤的破裂可影响预后[20]。化疗及放疗有效率分别为10%、5%。费城染色体阳性的白血病患者有BCR-ABL融合基因的突变,而BCR-ABL融合基因是KIT家族成员,GIST患者中的KIT及PDGFRA基因也属于此家族成员,因此酪氨酸激酶受体是治疗GIST的靶点,主要有伊马替尼及舒尼替尼两种药物。伊马替尼是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GIST的药物,已得到FDA的批准,而舒尼替尼被用于无法耐受伊马替尼的患者。最近发现新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如:尼洛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及达沙替尼,但具体疗效还不明确[21]。研究表明GIST对伊马替尼有效率达60%~70%,因此对于中、高危患者推荐使用伊马替尼,也可作为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同样对于转移性晚期患者可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21-22]。
综上,原发于阴道的EGIST的诊断必须依靠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检测,C-KIT基因突变检测还可指导预后判断及预测其使用伊马替尼的有效性。基于本例误诊病例报道,希望能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的重视,提高该类疾病早期诊断率,从而提高治愈率。
作者声明:本文第一作者对于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
利益冲突:本文全部作者均认同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学术不端:本文在初审、返修及出版前均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经同行专家双盲外审,达到刊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