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完成

2018-07-22李艳

牡丹 2018年12期
关键词:狂人日记月光月亮

李艳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构造了“月亮”意象,他利用这一意象诠释了西方文化领域的现代主义。这一诠释不仅完成了对传统的颠覆,同时又实现了西化之路——对月亮颠狂意象的借鉴。

《新青年》杂志1918年第4卷第5号上刊登了鲁迅的白话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没有现代体式创作白话短篇小说的历史空白。文中以“今天晚上有很好的月光”作为开头,不仅颠覆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月亮意象,也引发出狂人对当时社会疯癫可怕的异化现象的一种认知。其中折射出鲁迅感悟到自己在之前的三十多年里是不清醒的,并强调即使现在清醒了,行事也要十分谨慎,否则“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一、中国古典诗词、近代小说中月亮意象分析

在鲁迅《狂人日记》之前,从《吕氏春秋·精通》《淮南子·天文训》《礼记·祭器》,到月亮进入文学作品,直至月亮最终成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翻遍中国古典诗词及近代小说,没有哪一处的月亮意象与疯狂有关。月亮,“群阴之本”“月者,水之精”(《吕氏春秋·精通》);“月者,阴之精地之理也”(《淮南子·天文训》);“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礼记·祭器》)。月亮,是阴之本,水之精,地之理,是妇人的象征,地位非常高,是中国文化中柔和温馨的精神原型,于是就有了以日和月配为阴阳的祭祀礼制,并诞生了现在人们仍在使用的阴历。月,成了一个衡量时间长短的名词。

人类早期对月亮的神性茫然不解,文学中满是对月亮神秘的追寻,“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天问》);由对月亮的追寻到幻想着对它的征服,“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离骚》)。中国古代出现了一系列神话故事,如月亮的诞生、桂树、兔和蟾蜍、嫦娥、吴刚。最终,月亮成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蕴涵着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是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朦胧幻象。月亮所象征的意义,从文人墨客对其进行描述的那天起就被明确了。而且,月亮的象征意义被不断运用到各类情感和事物的描述上,经世人反复咏唱提炼,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具象。

(一)旷夫怨女,征夫思妇的哀婉情怀

中国文学史上旷夫怨女,征夫思妇,通常借助“月亮”来表达相思之情,与“思妇”相伴而生的意象几乎都与“月亮”有关。例如,夫妻分离聚合也通过月亮的圆缺变化来比喻,嫦娥奔月这则神话故事更是加重了月亮意象的这一寂寞凄清,如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孟冬寒气至》中描述的“愁多知夜长。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等著名诗句。《明月何皎皎》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其月亮意象寄托了委婉、含蓄而又柔美的情愫。

(二)共看明月,惜别思乡的感伤情结

客居在外的游子,对月伤怀,惜别思乡之情最是萦系于心。赋予月亮惜别思乡的情结,与中国人崇尚合家团圆、八月十五吃月饼和夜晚赏月的风俗习惯有关。明空晧月的夜晚,思亲的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圆。三五之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与故乡在古人的心中是相生相成的。因此,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也把乡与月的意象同时用在诗词中。月的“阴晴圆缺”引发人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以“残月”象征人生的不完整和亲人分别的诗句在古诗词中俯拾皆是。夜月送别对惜别之情的渲染更动人心,用“津亭秋月夜”“飞月向南端”等诗句来借月抒怀。唐代诗人杨炯的《夜送赵纵》,把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比作无所不在的月光。

(三)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悟情绪

古人记事、安排农事以阴历计算,就是以月亮的盈亏为计算时间,于是,时间飞逝的感慨,很容易被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所触发。岁月无情,人生苦短,使诗人由月而引发对世事人生的慨叹。陶渊明《和郭主薄·其二》:“厌厌竟良月”便表现了他对光阴流逝的无奈。他的《杂诗十二首》中充斥着对光阴飞逝的感叹以及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的怅惘情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其二),“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其六),“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其七)。谢灵运在《岁暮》中借月夜的空旷无垠来反衬人事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庾信,其诗作《拟咏怀》中的“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同样用月亮来描述光阴流逝。隋朝文学家孔德绍,在其《夜宿荒村》诗词中以斜月暗喻人到暮年盈缩之期对岁月的感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用“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诗句把具体的自然现象点化成抽象的哲理。江月年年相似,而人生无穷,代代相易,所以接着他便提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了”,拿人生的短暂同自然的永恒作对比,岁月人生了然鲜明,油然而生感伤柔美的情绪。

二、《狂人日记》中的月亮意象——恐怖

月亮意象在西方文学中则与疯狂有关。作为官费留学生,鲁迅在1906年放弃学业,回到东京办《新生》杂志。办杂志失败后,他与周作人致力于翻译域外小说,从域外小说、西方名著中吸收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在新文学运动中,文学主要是通过与传统的对照和对立来彰明它的现代化内涵,更深一步说,就是通过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路径来实现文学的现代转型。既然西方化与反传统互为对立统一体,必然推进了较为激进的革命。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中国本不是发生新主义的地方,也没有容纳新主义的处所。”鉴于此,在五四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里,只有选择西方化才有发展。从现代文学中的描写方法、创作方法、结构方法,直至文体方法像文法、句法和词法等来看,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与鲁迅《狂人日记》同月完成刊载,胡适在文中谈了为何要“西化”的问题。因为“中国文学的创作方法、写作方法、结构方法及文体方法完全不完备作为我们文化的模范”,又因为“西洋的文学方法,比之我们的文学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所以“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在《狂人日记》中,这个月亮映照下的世界处处显示出不可思议的恐怖。《狂人日记》的第二节开头是这样描述的,“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有月光令他恐惧,没有月光更令他焦虑,月光是暴露人世间罪恶与疯狂的镜子,没有月光,在黑暗中所发生的一切阴谋都将被隐藏在鲜为人知的角落里。《狂人日记》把月亮看作是狂人擁有生存安全感的唯一来源,因为他的潜意识告诉他,只要还有那么一点微弱的光亮,他人就不敢肆无忌惮,至少在等待和寻找的过程中他是安全的。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鲁迅《狂人日记》中月亮意象的具体分析,笔者最终得出结论: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型在《狂人日记》的月亮意象中已经得到完成。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月光月亮
美兔月光灯
中秋的月光
读鲁迅《狂人日记》
月光碎落了
蜕变与抉择:成长小说视野里的《狂人日记》
月光改变了我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