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仁”的实践方法——忠恕之道

2018-07-22徐大鑫

牡丹 2018年12期
关键词:忠君曾子夫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和灵魂所在,同时“仁”字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又是极强的,与人们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因而“忠恕之道”作为实现“仁”的途径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念命题,它使儒家的仁学获得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原则,因而成为实现“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据学者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原,其后延续发展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论语》11 705个字中,“仁”字就有109个。在孔子看来,仁是在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大爱。从“亲亲”开始,推广到“爱人”“爱物”,最终上升到“泛爱众”的高度,在这个由近及远、由个体到全体的逐渐展开的过程中,仁才一步步显现出来。

一、求“仁”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仁”的内涵和实现持一种模糊的态度。一方面表现为“仁”的难以企及,如《述而篇》中,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仁”面前也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表现为“仁”的难以判定,《公冶长篇》中,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不止对自己这样要求,在问及弟子是否“仁”的时候,孔子也是一样不置可否。由此,“仁”之难达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靠近“仁”,《论语》中也为人们指出了践行之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中关于“忠恕”的句子有: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由此可见,“忠恕”可以看作是为“仁”的原则和方法。冯友兰曾说:“孔子的‘仁,其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

二、忠恕之道的内涵

“忠恕”既是“仁者爱人”的表现,又是具体化“推己及人”的表现形式。“忠恕之道”的表现,在上文说过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另一方面,“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既是追求“仁”的最高精神境界的方法与途径,又是“成仁”过程中必须要践行的。

(一)忠——尽己之心以待人

《说文解字》云:“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忠,中心也,即尽心竭力,尽己之心以爱人,要内心悦服于仁,在成就自己的人格修养之时,也用仁爱之心去成就别人。在自己想有所作为时,同时也尽心力让别人同样有所作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他人有所成就。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人们所理解的在待人待事的时候要忠心。忠包含三个层面:忠人、忠事和忠君。忠人,也就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真诚以待,以忠诚之心待人,不虚伪不做作,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忠事,就是为人处事应该讲忠诚守信用、尽心竭力,彼此做到行事尽忠,如此以来就会构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社会构架,社会也才能安宁。忠君,也就是说在位要敬业不能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耿耿,所谓“食君之禄”而“忠君之事”,也就是尽职尽责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忠于职守。

(二)恕——推己之心以爱人

对于恕,孔子有自己的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人也早有定论,“如心为恕。推己之谓恕。推己及物,恕也”“以己量人谓之恕”。恕,如心也。他人之心,如己之心,将心比心,即推己及人,推己之心以爱人。也就是把自己内在的爱心推及于爱众人,必定是要用自己的仁心、善心去迎接对待他人的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物质利益关系时也要从善心出发。“恕”是“夫子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卫灵公篇》中,当子贡向孔子乞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时,孔子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弟子子贡。“恕”是实践“仁”的最切实的下手处。《宪问篇》有“子贡方人”的记载。尽管子贡曾经讲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加诸人”(《公冶长篇》)之类的话,但孔子当即就对子贡说“非尔所及也”,说明“恕”道之难。从这里看出,为何孔子单单将“恕”字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简单的一字、一句告诫于子贡。孔子送子贡的话,既是因材施教,希望子贡终身奉行“恕”人之道,又具有更普遍的意义,于己于人终身受益。

三、忠恕之道的现实意义

“忠恕”思想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行为习惯、处事方式等方面上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而在当今社会,它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忠恕”思想将传统的道德认知伦理化,从而塑造出达到了“仁”这一境界。“忠恕”不仅是孔子学说当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同时也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宝贵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应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忠恕”的养成包括精神和行为两个方面,无论对人对事都要尽心竭诚,从自己的角度尽到应有的责任,同时又要细心体察,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这样,人们也就会离“仁”更近一步。

四、结语

孔子所谓“仁者爱人”,这里的“仁”成为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时的一种最高境界和道德标准,被赋予了所有美好品德,是一种至高的人格追求。而“忠”“恕”则是“仁”的实践方式,是实现“仁”的基础,如果没有“忠恕”,那“仁”只能是一种空想。践行了“忠恕之道”,才会有成“仁”的可能。同时,在坚守“忠恕之道”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忠”和“恕”的有机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做到“推己”层面而达到“恕”,这样即使是在为别人做事时,自我态度才能够上升到“忠”的标准,即把别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一样尽心力。因此,只有把握好“忠”和“恕”的关系,才能够全面感悟孔子的“忠恕之道”和“仁”的深刻内涵,并付诸于实践。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延边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学复兴视域下的传统‘文学经典推广途径及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大鑫(1996-),男,吉林敦化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韩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忠君曾子夫子
魏晋时期忠君道德管窥——以《世说新语》为例
夫子的挑战
曾子杀猪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例析
夫子之文章
浅谈高考数学中的审题要点
三视图解法探微
曾子杀猪
夫子亦“愚”
曾子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