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爱》看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2018-07-22张晓颖
张晓颖
摘要: 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标志着19世纪英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主人公简爱反叛社会传统观念,同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作斗争,勇敢地追求自由和自足。她的成长历程就是她作为弱女子在一个父权社会里不懈地追求自己独立的过程。当激情和个人的独立、自尊相冲突时,简·爱选择了后者。她与罗切斯特最终的结合建立在彼此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夏洛特·勃朗特通过简·爱传达了女性的婚恋观,即:妇女只有保持独立才能在父权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从而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宁。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的中国女性的婚恋观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婚恋;独立;自主;父权;女权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时期,许多女性冲破旧习俗的束缚,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在文学领域,英国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国女性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她们的作品代表着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传递出“觉醒的”19世纪英国女性的婚恋观。
玛格丽特·奥利芬特(Magre Oliphant)早已提出《简·爱》是一部“女权主义宣言”的作品,许多评论家把简爱看作是现代要求解放的妇女的“原型”。作为一个被遗弃的孩子,简·爱战胜了世俗偏见和性别歧视,凭借个人奋斗,在一个父权社会中取得了她在性格和经济上的独立。这部小说也描述了简·爱和罗彻斯特的爱情故事,她主动表白了自己的感情,并最终赢得了罗彻斯特的爱。简·爱对于爱情的向往和大胆追求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行为礼仪几乎是背道而弛。小说中,她对罗彻斯特的爱同她所追求的独立和平等相冲突, 当在婚礼上发现了罗彻斯特的疯妻后,这种冲突发展到了高潮。简·爱的离开充分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妇女的独立和同男性的平等。
一、独立——早年苦难生活磨练出来的优秀品质
简·爱不幸的生活遭遇,即童年时期的孤单无助,少女时期的苦难生活磨练出她的反叛和要求独立自足的个性。
里德家对简爱的虐待唤醒了简·爱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承受了里德家对她无尽的羞辱之后,她开始奋起反抗。简·爱的反抗导致了她被关进“红房子”的可怕经历。房间里的一切甚至连桌布都是红色的,这红色是血的颜色,是母亲子宫的颜色。它把简·爱带进了幻象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从昏厥中醒来后,简·爱变得坚强、勇敢了,埋藏在她内心里强烈的感情和愤怒爆发了。她的指责甚至吓坏了里德太太,简·爱在里德家的反抗是她迈向自己的独立、寻求自由的第一步。
简·爱在洛伍德慈善学校的生活是她成长的一个新时期。在坦布尔小姐的影响下,简·爱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独立的目标。从海伦那里,她学会了自制和忍耐。洛伍德慈善学校是简·爱磨练自己性格和学习本领的阶段,她慢慢成长为一个有着独立个性和思辨力的人。苦难的童年使她懂得争取自立对她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正是如此,简·爱在她的人生中,一直在不停地追求独立和争取平等。
二、爱情和婚姻不是一种附属关系,而是一种伙伴关系
简·爱追求独立和平等的过程同时也是她追求情感的过程。当简·爱来到桑菲尔德府时,小说进入了一个传奇世界。罗彻斯特是一个拜伦式的英雄人物,易怒、热情, 对过去有种负罪感,是一个对女人有着强大吸引力的男人。在罗彻斯特身上,简·爱不仅找到了爱情,还找到了一种父亲般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恶母阻止了女孩对父亲的热爱,女孩长大后便期望找到像父亲一样的爱人,以补偿年幼时失去的父爱。简·爱对罗彻斯特的感情也说明了她意识到自己的卑微,希望被像父亲一样的强壮有力的男性保护。里德太太如同这个“恶母”形象,简·爱必须面对这个“恶母”并同她斗争,幼年时的反抗使她关进了那间可怕的红房子里。
简·爱深爱着罗彻斯特,当知道他要另娶他人时,她打破世俗差异,鼓足勇气向自己的主人罗彻斯特表白了她的感情。书中那段经典的表白足以证明,简·爱轻视社会的陈规陋习,无畏地说出自己对爱情的看法。爱情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基础上的,这是一种伙伴关系,而非依附关系,是彼此之间在经济、生理和道德观念等方面一致、平等的关系。 这样一种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婚姻以男性势力的减弱才得以实现,因此,也就预示着后来罗彻斯特所遭遇的不幸。正因为简·爱和罗彻斯特最终是站在平等的立足点上,他们才能够相互了解对方,并且深爱对方。
三、独立是爱情的本质
简·爱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面对许多考验,每次考验都促使她一步一步迈向真正的独立。伯莎是简·爱和罗彻斯特之间爱情的一个巨大威胁。简·爱早就隐约感觉到了在她和罗彻斯特之间另外一个女人的存在。伯莎的出现使简爱陷于两难境地。早年的经历使她明白她不能放弃独立沦为感情的奴隶。她对于罗彻斯特的爱是建立在相互尊敬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于是简·爱放弃了一切,重新回到了在里德家那种孤立无援的处境中去,红房子在她脑海里的再次出现表达着简·爱对于自由的向往。在她看来,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爱情和婚姻不应是任何势力的牺牲品。此外,像圣约翰一样毫无感情且过于理性的丈夫,婚姻便像是一座监狱。
罗彻斯特的召唤使简·爱最终没有屈服于圣约翰的意志,又回到了他的身边。他们后来的婚礼是苦难感情的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像王子救出了沉睡多年的美丽少女,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小说中拯救者和被拯救者之间的角色调换了位置。简·爱像童话中的王子,她拯救了失明并身无分文的罗彻斯特。拯救者简爱曾经贫穷、卑微、需要依附别人,现在成了财产的女继承人,而且,经历过苦难生活的考验和磨难后,她成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观点的女孩。而罗彻斯特,在经历大火之后,困在笼子里,等待着简·爱来救他。简爱作为拯救者的形象充分展示了夏洛特·勃朗特的女权主义思想——妇女在这个社会中能够成为拯救者,把罗彻斯特一样的男性从痛苦和苦难中解救出来。
在莎莉·米切尔 (Sally·Mitchell) 看来,患病或是残疾的男主角几乎是19世纪60年代妇女小说里标准的人物。经历苦难之后,罗彻斯特的男性力量削弱了,他变得更加敏感。残疾的罗彻斯特能够激起简爱更深切的爱恋。因此,简爱回到罗彻斯特的身边并不意味着她放弃了独立,相反,简爱倡导妇女的解放和男女平等。简爱有弗洛伊德所提及的女性所具有的“男性情结”。在她的孩童时代,她保护自己不受别人的虐待,坚持“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欺负时,我们应该奋力还击”;她不满足于在慈善学校做一名乡村女教师,而渴望更精彩的生活;她厌恶罗彻斯特曾试图把她作为私人财产据为己有。简·爱崇拜罗彻斯特,想成为像他一样强壮的人。
《简·爱》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作品,一方面揭示了19世纪妇女的困境,早年所处的依附地位激励簡·爱不断地争取自身的独立、人与人的平等;另一方面,《简·爱》传达了19世纪新女性的婚恋观:女性追求的应是建立在彼此双方平等基础上的爱。简爱从依附地位走向自己的独立,从自卑到自强不息,从无知走向成熟。她的成长历程证明了妇女不再是社会中被动和顺服的群体,她们能够通过争取自己的独立和自足,在社会上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而无论身处何种年代、何种国度的女性,都应该像简·爱那样追求自我、独立和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掌控自己的幸福。《简·爱》的主旨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 Oliphant,Margaret. Modern novels-great and small[J]. Blackwoods Magazine,Vol. 77. 1855: 554-568.
[2] Michell, Sally.‘Sentiment and suffering: Womens recreational reading in the 1860s Victoran Studies[A],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