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的意义回归纯粹

2018-07-22秦茜

青年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积累课外阅读兴趣

秦茜

摘 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不但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阅读的意义,应该是一种纯粹的快乐,一种天长日久的积累。

关键词:课外阅读;积累;兴趣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高度概括了读书的好处。诚然,任何人想要学有所成,都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坚持大量阅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必将受益终身。

然而,阅读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怎样的?阅读有什么方法和策略?青少年应该怎样阅读,家长又该如何引导?笔者结合图书馆管理工作,尝试深入了解当下青少年阅读行为的现状,力图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让阅读的意义回归纯粹的本能。

一、“学习型”的课外阅读误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阅读就是使用“阶梯”的有效手段。在学校,青少年对教材的学习,以及在课堂所获取的知识,都相对固定。这种按部就班的系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一些课外读物,能够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开拓视野,让他们在生活中开动脑筋,并运用这些知识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和确立主体意识。由此可见,对于广大青少年而言,课外阅读是不可或缺的。

但当下社会,由于繁重的随堂课业和大量的课外辅导培训,青少年在课本和指定书籍以外的课阅读时间非常少。即便抽时间阅读课外书,家长也会引导选择能“提升分数”的辅导资料,至于其他的休闲、兴趣类书籍自然不会是家长的首选。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具有强烈倾向的“学习型”阅读,肯定也有其积极效果。在学校和家庭普遍关注分数的情况下,分数的提高直接表现出孩子刻苦学习的回报,也更容易得到直接的肯定。除此之外,老师和家长推荐的课外书籍,往往都是一些被称为经典名著的文学作品,其本身的积极教育意义非常明显。无论是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书籍,还是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都很容易引起阅读者的共鸣,让人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中去努力向上。比如读鲁迅的书,会被“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的诗,会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打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向上的精神会对人格起到升华的作用,并可以促使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但对于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阅读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广泛兴趣,提升综合素养。过分强调以提高分数为中心的阅读,往往会成为孩子心头的压力,带有强迫性质进行的阅读,有可能起到反效果,偏离了阅读的纯粹意义。虽然主流经典名著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但因为相对严肃的体裁风格,也容易让青少年在“精读”的过程中形成固定思维。自古以来,我们的教育制度都可能过于重视“精读”的作用。传言中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封建社会延续了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几乎都只读《四书》《五经》等“圣贤书”。如今的高考时代,任何“闲书”都如同洪水猛兽……太多的约束,过于单一的题材,很容易消磨了青少年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兴趣型”阅读的广泛积累

古语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就是天长日久的积累,写作的时候自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所以,从“学习型”阅读转向“兴趣性”阅读,是青少年阅读提升的关键。无数事实证明,要广泛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才能让青少年真正地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并且把生活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引发好奇心,主动去探索书中世界,去寻找教科书之外的道理和知识。

要让青少年主动进行阅读,就不能“死读书”。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家庭最头疼的,因为“爱玩”几乎是所有青少年的毛病。在孩子眼中,学校读书本就是一件比较烦闷的事,还要课外读书就更加枯燥。现在的孩子们很小就接触到电视、网络、手机、电脑,难得有一点空闲时间,都恨不得花在自己喜欢的电视、游戏、动画片上,静不下心来看書。

古语有云:堵不如疏。针对这种情况,与其一味地指定规则,不如给孩子一定的自由选择,适当放开阅读的限制,通过合理的引导,让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享受良好的休闲娱乐。鼓励他们阅读多元信息,从小说、漫画、影视剧本、生活常识等,从中了解时政咨询,获取生活常识,在各种碎片化的阅读中,培养其信息时代提取信息、分析知识的能力。在长期潜移默化的积累之中,阅读会逐渐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而不是带着枯燥的学习任务。

当然,信息时代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资讯瀚如烟海,青少年正处于缺乏明确判断能力的时期,需要良好的引导,拒绝垃圾信息,拒绝负能量。

广泛的兴趣型阅读,对青少年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很深远的影响。阅读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增加大量的文化刺激。如果孩子缺乏大量的外界文化知识,对自己生长环境以外的任何事物则会一无所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许是一种高度自律的学习方式,但如果真的对“窗外”一无所知,那么他的生活阅历就跟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没什么分别。

心理学家认为,阅读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大量的阅读会使孩子在知识面、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形成及处理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论过广泛阅读:“它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纬天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广泛的阅读。”

三、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

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阅读兴趣,是一项长期工程。通常来说,这一过程越早开始效果越好。闻名于世的犹太人家庭,往往有爱书如命的传统。据说当犹太人的孩子出生不久,母亲会把蜂蜜滴在《圣经》上,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这种仪式想要传达一种认知:书本是甜的。他们希望孩子从小就懂得“读书是一件甜蜜而快乐的事情”,以此唤起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青少年一切兴趣活动最质朴的诉求。孩子之所以喜欢玩,是因为游戏的过程充满快乐。那么要想讓孩子喜欢读书,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比如有孩子对动画片感兴趣,那么不妨多给他买一些连环画、幼儿画册阅读;如果表现出对自然的兴趣,那么可以多一些科普读物、探索故事、科幻小说等;而如果喜欢写作,那自然要多积累文学名著、名家名作,去领略字词句的魅力……

对青少年而言,读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才能保证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地读书。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就是因为家庭氛围好。有空闲的时候,父母不妨多陪孩子逛逛书店或图书馆,这些场合看书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孩子,或坐或趴,都在翻看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多人一起就形成了这样的“气场”,看到的次数越多,孩子们也就习惯了这样自然读书的心理,这就形成了良好的带头效应。另一个优势在于,书店或图书馆种类齐全,孩子一定能找到感兴趣的内容,进而主动选择阅读。

家长要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还要懂得分享和陪伴。当孩子在认真看书的时候,不要去打搅,更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孩子提出过多限制。当孩子讲述自己阅读的快乐和收获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倾听,和他们分享成果,这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并对阅读产生持续性的浓厚兴趣。所以,和孩子一起读书,是家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它既引领孩子学习了知识,培养了阅读兴趣,又让父母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增进了交流。每天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名家经典,是一种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有利于孩子在品书的过程中心灵得到滋润,亲子双方在文化修养上得到共同提升。

四、让阅读的意义回归纯粹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童年时代的广泛阅读,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能为他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去教会孩子热爱阅读和享受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这正应该是阅读最纯粹的意义。

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它不只是明确的一种目的或责任,也不只是浅显的消遣和娱乐,而是一种纯粹的快乐享受。

每个人,拥有与众不同的阅历和内心情感,所以面对同一部作品,自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捧起一本书,那娓娓道来的故事,那华丽流畅的辞藻,那平凡无奇的生活,就不加掩饰地呈现在眼前,它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感觉,这是文学作品最大的特性和好处。推己及人,面对青少年的阅读体验,不应该苛求他们给出唯一的标准答案。我们鼓励鼓励孩子享受阅读的过程,带着自己的思考,跳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核心主题”的牵绊,静静的体会字词句的魅力,以及作品当中蕴含的感情,并体会由此产生的感动和震撼就好,无关对错。

法国当代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曾对此提出了一个“作者已死”的概念。他主张:文本诞生,作者已死。意思是说,当作者写出一部作品以后,他和作品的关系就已经结束了。作品要交由读者来解读和体会,而作者的解释已经不是唯一的官方解释。阅读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传递。有感情的阅读,形象而动情的言语,惟妙惟肖的表演,都能把读者带入语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吸收文中语言与精神的营养。

真正的阅读,是养心的。于丹曾在《读书与读心》一文中说:“今天的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获取知识而阅读,需要用头脑;一种是为生命而阅读,那是用心灵的。”

青少年,正如朝阳,人生的起点,一切精彩慢慢书写。若让阅读的意义回归纯粹,那就放松心态,从所有作者的经历中去拼读,接受所有的完美与不完美,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点点滴滴的积累,成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积淀。

参考文献:

[1]李新祥.让阅读回归本真[J].出版广角,2012(3):27-28.

[2]刘大先.让阅读回归博雅[J].大学生,2015(11):60-61.

猜你喜欢

积累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