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2018-07-22贾伟涛

青年时代 2018年10期

贾伟涛

摘 要: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少年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必须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放在事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地位。而教师作为青少年学生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必须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

关键词:依法执教;教师法律素质;青少年法制教育

依法执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实施依法治教的主体和关键力量。教师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是执教的需要,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維护自身权利和义务的需要。因此,法律素质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承担着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还要具有父母般的关心与爱护以及朋友间的平等和尊重,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然而,一些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如打骂学生、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等时有发生。这充分说明了一些教师法律素质缺乏。在全社会学法、懂法、用法的大气候下,教师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一、要深刻认识提高教师法律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极力推行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在教育领域也展开了教育法制的建设。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权力机关在教育立法方面进展很大,相继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教育法律。进入21世纪,国家对教育法规的补充、修改、完善和一系列新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出台,使教育的改革发展纳入了依法执教的法治轨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法治意识,培养教师的法律素质,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法律修养的必然选择。教师必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这一要求,树立教育法制观念,养成教育法律意识,成为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教的新型教师。

(二)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是教师队伍现状的要求

据我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教师1151万人。广大教师队伍从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他们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教师法律意识淡薄,不尊重学生,随意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以“教育名义”对学生进行人格污辱、殴打,以至一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而在老师看来,这都不是违法,而是教育管理学生的“有效”办法,是为了让学生成才。其思想根源还是古已有之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殊不知,正是这样“个别”的教师导致了整体教师队伍诚信度下降。

(三)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需要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学校作为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同时,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 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 因此, 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 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 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 不能急功近利, 强调法律知识的灌输。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熏陶。然而,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就足够了。实际上,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二、要深刻认识提高教师法律素质的紧迫性

提到教师一词,很难与违法犯罪联系起来。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教师的心理和行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出现教师对学生擅自停课或随意开除,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或是对学生谩骂、侮辱、挖苦,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罚款、没收或长期占用学生财物,侵犯学生的财产权;甚至体罚学生、强奸女生等恶性人身侵犯案件,还有的利用学生变相向家长勒索钱财。由此可见,教师的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不但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而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据调查显示,近几年由于教师法律观念淡漠,而导致、引导青少年学生犯罪的比例在逐年升高。

因而,提高教师法律素质,使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依法执教,必将使学生受到法治的熏陶。这对年轻一代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成为新一代合格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职业最重要、最典型的是其典范性。许多优秀教育的经验表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如果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而自己却不能守法,就会使学校的法制教育苍白无力。因此提高教师法律素质是促进全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需要,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要着力拓宽提高教师法律素质的途径

教师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经常性、持久性的工作,要结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和环境,抓重点、分层次,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把教育部门对教师法律素质教育、培训与教师自主学习法律法规知识、自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师法律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进行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把教师职业法律知识纳入师范教育的本科课程计划及教育硕士课程计划,使所培养的新教师具有依法行教的能力,并将这一课程的学习及学分的获得作为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必备条件,促使准备当教师的公民引起重视。 这样做,相当于提高教师行业的法律门槛,可以从“入口处”对教师法律素质进行把关。

其次,加强在职教师的教育法规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教师的师德观念,让每个教师都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是不合格的教师。并采取一定考核方式使其落在实处。

再次,将教育法规知识列入学校教师业务学习内容,定期在学校中开展教育案例讨论,用真实的案例及时为那些已经或将要侵犯学生权利的老师敲响警钟,使广大教师从中吸取教训。同时,培养教师多元化知识体系,不断加强对教师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培训,注重教师良好素质的培养,使其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最后,把师德建设与教育法规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师德促守法,以守法促师德,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师自身法律素质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也应该是法律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的同时,也有义务、有责任对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做学生的法律顾问,使学生学法、知法、懂法。

参考文献:

[1]褚晓冬.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作者. 《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2]李晓燕.论教师的职业法律素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年 4卷第2期.

[3]续晓梅,赵友卯.教师职业修养中的法律素质.《职业时空》2005年10期

[4]李章科, 何定.教师法律素质刍议.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20卷 第03期.

[4]白雪芹.教师法律素质培养.《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9月第17卷第3期.

[5]张彤华.尊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法律素质.《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