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生职业观的培养

2018-07-22李琳蔚

青年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职生培养

李琳蔚

摘 要:面对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加强对中职生职业观的培养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对一个即将步入劳动社会、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讲,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很重要的。本文在调查中职生职业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职生职业观的特点,并指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了实施职业观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观;培养

近年来,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对一个即将步入劳动社会、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讲,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随着企业招聘要求越来越苛刻,中职毕业生逐年增多,高职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竞争相同岗位,中职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学校培养学生不仅要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顺利解决中职生就业不仅是中职学校的首要任务,更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问题。为保证学生能够胜任工作,学校一方面要授予学生某种就业技能,使他们具有足够的基础能力,而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解决方法来看,除了需要国家政策倾斜、鼓励中职升学外,中职生本身也需要具有正确的职业观,这对中职生顺利就业有很大影响。

一、中职生职业观现状

所谓职业观就是择业者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如对职业评价、择业方向等的认识,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现今的中职生的职业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

专业选择是为将来从事的职业服务的,但多数中职生在选择专业时没有经过慎重的选择和思考。有些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家长“包办”的,家长认为哪个专业好,就替学生选择了哪个专业。有些学生的专业选择是其他同学“包办”的,为了让自己的小伙伴陪着自己,就替其他学生选择了专业。有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则是老师“包办”的。这些“包办”都是从对自己有益的角度出发,却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意愿和适宜度。只有很少学生的专业选择是自己选的,但在自己选择的少数中,对于专业认识也很模糊,对职业目标的选择也不明确。只知道好,却不知道为什么好!

(二)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矛盾性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这就决定了中职生的就业具有基层性——基层劳动者。但在调查中发现,现今的中职生在实习择业时,通常把经济收入放在重要位置,其次是对就业地域的选择。有80%的人要求到发达城市就业,有50%的人要求最低起薪为3500元,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选择,中职生大多带有功利性。很少有中职生在就业选择时是遵从自己的理想、符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中职生在追求自我发展的时候表现出了与社会需要相冲突。

(三)中职生在职业规划上具有盲目性

目前00后的中职生,他们思想跳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怀疑精神和创造能力,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同时也具有盲目性。经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对其职业规划的影响较大。有思想上的影响,也有物质上的影响。可能学生还没有毕业,家长就已经把孩子以后的职业发展给安排好了,阻碍了学生自我发展。一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认为父母会给予自己帮助,无论自己遇到什么难题,只要父母在身边,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从而根本就不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只等父母安排。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从众心理强,喜欢跟随其他同学在一起,依靠其他同学。从而忽略了自己的特点,不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

二、中职生职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冲突

在职业认知中,中职生存在对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及自身职业目标定位不准确的现象。大多数中职生缺少服务社会的意识,对职业的选择与社会价值观脱节。中职生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索取、轻奉献的倾向,尤其是没有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是乐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基层劳动者。

(二)专业学习与社会职业需要缺乏关联性

大部分中职生认为决定成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实际操作能力。把专业技术放在首位,而良好的道德修养放在最后,反映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轻视,对人际交往的不重视。但在实际就业中,用人单位恰恰看重从业者是否具备敬业精神、吃苦耐勞精神、沟通与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品质,而这些正是中职生缺乏的特质。

(三)中职学校对中职生职业观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不同,普通高中看重的是理论学习,塑造学者,而职业学校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培养职业人才。所以能否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能否在毕业后顺利的就业,职业学校的职业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学校服务职能的增强,职业生涯教育在中职学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未能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和支持。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学时较少,涉及的内容也仅限于理论上的内容,与实际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形势脱节,学生的收获不大,且也不会重视这门课程。

三、中职生职业观培养问题的解决途径

针对中职生职业观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个维度提出对策,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一)把握中职生职业观培养的特殊性与指导性

中职生普遍年龄在16-18岁之间,其人生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还不成熟,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在职业价值观上具体表现为直接的、感性的、突出个性的。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职业观培养时,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二是加强职业道德观教育;三是将自身特点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善于从学生自身出发,因势利导,在尊重其个性发展和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将职业观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中。

(二)突出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理念的转变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更新。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教材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更不上时代节奏、与现实生活脱节、缺乏行业职业道德的针对性的弊病。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其次采取新颖多样的职业道德教学方式。教师要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三)改革和创新职业观培养的内容、形式

职业观培养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中职生在职业价值观判断上存在偏差。基于前面分析的中职生的个性特点,存在重视专业忽略人文道德修养,以及中职学校缺少相应的职业指导的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设置专门的职业指导课程,课程不要仅停留在政策的解读和就业信息的提供上,要注重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专业对应的岗位,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等方面进行指导。在培养学生职业观的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相应的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在社会真实环境中的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通过讲授、实践等各种活动充分认识到在职业观培养中,从业者的知识、能力、素养是用人单位看重的内容,并理性分析自身的个性特点、潜能、优势与不足,对自我有较清晰的定位和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四)多方位多角度创新职业培养观机制

中职生职业观的培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纠正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对职业观的认识偏差,必须从多方位多角度创新机制进行正确引导。对于学校而言,就业指导人员要针对中职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将职业观培养与中职教育结合起来;对于社会而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职业氛围,打破“唯学历”的桎梏,建立基于能力的人才选拔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中职生而言,要摒弃期望值过高、过于重视物质等错误的观念,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相统一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五)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教育功能

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阶段,互联网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学校职业培养教育也要利用好互联网这块重要阵地。在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同时,利用手机微博和微信等手段,组织学生建立有专业特色的班级主页和专业展板,展示专业风采时,将学生职業观的培养渗透其中。

当代中职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好发展,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达惠,甘棉.“中国梦”视野下的中职生职业观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6:152-152.

[2]杨怡.浅析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观[J].科学咨询,2010,(1):57.

[3]张莹.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79-80.

[4]卢吉,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与策略[J],上海职业教育,2017,07,07

猜你喜欢

中职生培养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