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寻找新闻线索的方法和技巧

2018-07-22唐莉

记者摇篮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

唐莉

【摘 要】对于记者而言,新闻线索就是“米”,有了“米”,记者才有可能做出香喷喷的饭。可是,去哪里寻“米”呢?很多记者,特别是刚入职的记者常为这个“米”而犯愁。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好新闻,只是缺少发现新闻的能力。只要有心,新闻就不会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

【关键词】新闻线索 独具慧眼 勤于思考 迈开双腿

前几天下班途中,走到一公交车站附近,看见一位戴着老花镜的长者,手里举着放大镜正对着站牌,他在认真阅读站牌信息。这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吸引了路过的人纷纷注目。从老人身边走过一段距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条很好的抓拍新闻吗?为什么不拍下来呢?我立刻回头并拿出手机,遗憾的是,老人已经将放大镜收了起来,且准备乘坐到站的106路车。我为自己在新闻敏感上的迟钝懊恼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寻找新闻线索虽然是个老话题,但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时常为找不到有价值的新闻而苦恼。经常有记者抱怨,负责的战线既无会议,又无活动,整得他们不知道去哪里采访,不知道采访什么。甚至从事一定年头的老记者也觉得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少。

其实,新闻无处不在,它稍纵即逝,常常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寻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新闻采访实践,谈一下粗浅体会。

首先,练就发现问题的“慧眼”

都说脑勤、眼勤、腿勤、手勤、嘴勤是记者的基本功,在我看来,练就一双“慧眼”,培养新闻发现力,是记者应当具备的第一基本功。我们都知道,新闻传播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是发现新闻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就会与新闻失之交臂,甚至对新闻视而不见。相反,有了这种能力,所见所闻都有可能成为线索。几年前,我下班回家的路上,走到鸭绿江边的阿里郎酒店门前时,看到大门旁边挂着一个大红幅,上面写着招工信息。我随意瞅了一眼,发现这家酒店对用工年龄的要求特别宽,其中服务员年龄宽限至35岁,这不禁让我有些讶异,餐饮行业用工,向来喜欢“以貌取人”,尤其是在“台前”岗位工作的服务员,年龄一般要求18岁至25岁,35岁这个年龄只能做洗碗工、切菜工之类的“幕后”工作。为何这家酒店打破餐饮行业用工年轻化的惯例?我意识到这是一条好新闻,立即走进酒店采访,得到的信息是年轻人招不来,只好放宽年龄“门槛”。随即,又采访了其他几家规模餐饮企业,由于该行业普遍陷入“用工荒”,均放宽了服务员的年龄限制。于是写下“丹东餐饮业现大嫂级服务员”,这篇稿子不仅被评为当月的重点稿,还被评为单位的季度好稿。

对于记者来说,要想培养新闻发现力,就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走路、乘车、逛街、看病……时刻用职业的眼光,用心去观察身边事物的细微变化,然后从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10多年前,我从事财经领域报道工作,经常与一些彩票站打交道。一次,看见一名小学生拿着家长写好数字的纸条和钱,俨然一名老彩民,说:“第一注打两倍,第二注单选和组选都要。”让未成年的孩子接触彩票,我认为是家长教育的缺失,是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于是,我立即就这个话题进行了采访,得知这并非个例,甚至有家长觉得小孩手气好,故意带孩子来刮彩票。而家长的行为让学龄前的孩子沉迷刮奖,不让刮奖就哭闹的场面并不鲜见。

据此,我写出“彩票站里出现学生娃,谁之过”的文章。再比如,2010年,丹东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因上游也发水,鸭绿江水有些浑浊,江里的小鱼儿游到岸边透气。可个别市民用各种网具大肆捕捞,捕捞的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要知道松江鲈鱼濒临灭绝,目前仅在鸭绿江丹东段有野生种群分布。丹东每年都要通过媒体宣传保护松江鲈鱼的政策,同时加强对非法捕捞的管理力度。鱼儿来透气,有人浑水摸鱼,相关政策及执法部门的说法,一篇活生生的新闻便水到渠成了。

其次,开动善于思考的大脑

一条好新闻的产生离不开思考,同样一条新闻线索,如果眼睛看到了,脑子没跟上,这条新闻要么悄悄溜走,要么只做表面文章,最终导致一条好新闻因为报道的肤浅白白糟蹋了。所以,记者在采访中不能简单地去看新闻、写新闻,要通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去观察,去思考,发现新闻的新视角,更深、更广地去获取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而全面、准确而有内容。几年前,我下乡采访,行至一条河边,见一挖掘机正在河里挖东西。我立即下车询问,周围看眼的百姓说,是在挖黄蜡石。当时黄蜡石在收藏界流行有一段时间,在河边挖石并不稀奇。但是,丹东黄蜡石储量有多少,是否开发出产品,政府部门应该如何保护,这一系列问题闪入脑海,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在采访过程中,顺便了解丹东宝玉石产业的状况。当天采访结束后,我回到县城,走了几家玉石店,发现大多数黄蜡石均以原石形态出售,没有做成饰品或旅游纪念品。

回到丹东,专程来到宝玉石协会了解情况,得知丹东河流众多,鸭绿江、浑江、爱河等河流孕育出品质上乘的黄蜡石、丹东绿、玉树石、紫晶等宝石。遗憾的是,丹东的宝玉石没有跻身辽宁四宝行列中,它们一直以石头的价格,被南方商人买回加工成工艺品高价销售。根据采访的素材,我破题写了“丹东宝玉石为何卖不上价”“丹东宝玉石能否成为辽宁‘第五宝”“精美的石头能给丹东带来什么”“发展宝玉石产业,路在何方”4篇稿件,引起关注。从这组报道,我总结出,获得一个新闻线索,一定要动脑进行理性思考,从一个个单一的新闻事件中,层层抽丝剥茧,运用发散思维,找出新闻的关注度。同时对新闻选题进行拓展延伸,尽可能地将新闻素材“吃干榨尽”,报道可以不局限于一篇稿件。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深度、有高度。

勤于思考,还能让我们从一些旧闻中淘到“金子”,经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和思考,挖掘出新的事实,写出有分量的新闻报道。几年前,我看到一条消息,困扰丹东几十年的柞蚕丝脱胶技术难题被攻克。丹东人都知道,脱胶难题导致曾经辉煌的丹东丝绸出口受阻,并一路走上下坡路。可是,怎么攻克的?是谁攻克的?对丹东丝绸有何影响?这些新闻点吸引我对这一新闻事实进行再挖掘。于是,立即联系到技术的专利所有人,详细采访了他20多年痴迷研究破解柞蚕丝脱胶难题的初衷和经历,从而写出《丹东丝绸,还是世界“老大”》的深度报道。因为影响力大,该篇报道获得独家新闻奖。

再次,迈开勤劳不止的双腿

基层是新闻的发源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许多前辈都说“脚底板下出新闻”,此话一点儿不假。坐在办公室,泡在会议上,扒网上材料,甚至电话采访、微信采访,都写不出接地气,有生命力、影响力和冲击力的新闻。只有迈开双腿,到基层中去,到生活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才会写出散发出泥土味道的好新闻。当前,扶贫工作是各级媒体的宣传重点,我在跟农业部门下乡工作时,脑子始终绷紧这根弦,每到一个村子,都要找贫困户和驻村干部唠上几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先后写出“阔步走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来自脱贫村的报告”“筑根基 增活力 解民忧——丹东驻村扶贫工作掠影”“脱贫攻坚,丹东使出‘绣花功夫”等一系列综述性文章。

总而言之,新闻线索是需要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去挖掘的,只有多走多看,多思多想,才會捕捉到线索,也才会有接下来的采访、写作及新闻作品。

(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
探索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应用探讨
浅谈基层媒体记者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报社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策略探讨
报社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策略
论记者如何获取新闻线索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
做发现和甄别新闻线索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