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的意义
2018-07-22贾燕
贾 燕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高新技术,对各级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和珍贵古籍开展数字化工作,并发布数字资源,以实现资源共享。也就是说读者通过检索即可查阅,这样不仅方便了研究,而且为文献的关联性学术研究也帮助很大。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查找资料往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如果图书馆的珍贵馆藏都进行了数字化并对外公布,能真正为读者所用,将会对推广、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为古籍整理人员研究创造了条件。
我国一直注重文化的延续性与发展性,高度重视古籍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但由于我国古籍文献资源的分布不协调,对古籍文献资源方面缺乏整体统筹。古籍文献资源广泛涉及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知识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发布对古籍文献资源整理保护开发的意义尤为重要。
去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联合在线发布了1万余部古籍数字资源。发布的古籍数字资源累计已达2.4万部,相当于六部《四库全书》的总量,来自文物鉴定、高等院校、出版单位、古籍收藏界及图书馆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古籍资源数字化及其免费开放给予了肯定,特别是这次国家图书馆联合四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一起联合发布资源,对于全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意义非常大,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为古籍整理人员研究创造了条件。
20世纪80年代,外地的工作人员整理古籍,要跑到北京来,住在旅馆里,每天辛苦地跑到北京图书馆核对底本,一待就是一天,有时候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有时编辑工作中遇到一部古籍稿件,所依据的本子有很多文字可疑,必须马上跑到国家图书馆,对着机器一点一点地核对胶片,非常辛苦。古籍数字化资源的发布,不仅给古籍整理人员提供了便利,而且把馆藏古籍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充分发挥了出来,并且让更多的普通读者也能够亲近古籍,不仅看到整理过、排印过的版本,还能看到古籍的原貌,看到它的形态和装帧方式,还有题跋、藏书章等,让古籍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打动人,引发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让读者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原来深藏在图书馆库房的善本秘籍,为古籍整理人员进行底本校对等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古籍普查、保护、整理、出版等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为我们更全面地普查和上网提供了可能。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的古籍、这么悠久深厚的文化,如果将来能全部普查出来,全部数字化上网,那将是一项非常宏大而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
2、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为古籍保护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古籍文献资源的工作者相对于普通的图书工作者要求更高,在古籍文献资源整理方面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如历史学、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目前我国对于这方面的人才还十分缺乏。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古籍保护工作总体上不太受重视,认为古籍及整个古代文化已经过时,没有价值。改革开放后的前30年,古籍保护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古籍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进入新世纪的这十几年,古籍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党和政府以至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古籍。编辑出版了很多书籍和教材,培养了很多古籍保护人才。特别是《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陆续编纂出版,取得了重要成果。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推动了古籍保护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研究。国家经济发展了,实力雄厚了,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做这些事。所以,现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将古籍保护工作更全面地铺开,把它推向更高、更新的水平,会给将来的古籍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带来极大的推动。
3、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为文献的关联性研究提供了诸多视角。
数字人文的发展,为图书馆学跳出图书研究本身,将图书馆学与文明史、科技史和社会史紧密结合提供了视角。因此,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既要重视文本之间的关联,又要重视文本的各种脉络并观察脉络的环境,要注重文献的关联性研究。拓宽历史文献的观察视野和研究方法,与历史、哲学、语言、文学、艺术、考古、音乐等领域的专家合作,把历史文献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下加以考察和研究。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人文合作研究的深入,历史文献研究与开发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古籍数字化以后怎样进行跨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怎样提取更多的信息,便于读者检索、研究利用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4、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要重视第一手资料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始终围绕以读者为中心开展工作。
古籍文献资源的普查研究开发工作,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更好地借助图书馆进行古籍阅读推广是古籍文献资源开发后的重要工作。
古籍品种珍贵、版本丰富、文献价值高,期待通过互联网逐步免费向公众开放,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虽然现在许多图书馆,拥有着数十万册古籍,但依然只有一位古籍库管人员掌握一把钥匙守着大门,读者利用率非常低,古籍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大打折扣,更多古籍保护工作更是难以开展,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把古籍研究、开发利用提上日程,要重视第一手资料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从以保护古籍为中心转向以读者为中心,传统文化要为现代生活服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开放显示了图书馆人的开放姿态,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古籍调查、保护和利用等提出了挑战。目前古籍数字化保护事业正在转型,我们进行古籍保护的目的之一,就是始终围绕读者为中心开展工作。只要读者需要,我们都应该开放,这恰恰契合了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这一重大决策。这既是图书馆服务于文化界、学术界的一项实事工程,也为图书馆如何挖掘和开发历史文献资源提出了新的课题。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影像和数据资源利用进入到互联网服务时代,这是对古籍普查和古籍资源数字化上网这两项规模宏大工作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和发布。古籍的普查和数字化发布,能够使读者可以在网络终端上浏览古籍,避免直接接触对古籍造成的损坏,有效地解决了古籍保存和使用的矛盾,为中外学者方便研究古籍提供了便利,必将对古籍研究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广、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