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映日荷花别样红
——论高中语文教材课后名家评论

2018-07-22龚慧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名作欣赏 2018年29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朱自清名家

⊙龚慧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 ]

语文教学资源是指语文教师用来教学的一切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这三种呈现方式中列出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为开展语文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源。其中名家评论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对时代背景、文本主题主旨、人物形象、鉴赏手法的介绍和评述等,在教学中妥善运用,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名家评论内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以前写作背景的介绍一直是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一般不直接呈现。但是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写作背景呈现渐渐弱化政治标准的趋势,力图呈现多角度的写作背景。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边城》一课“活动体验”第三题:

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环境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阅读下列三则学习材料,研读《边城(节选)》,鉴赏作品的环境美(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名家评论分别出自: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其中凌宇是湖南籍学者,是湘文化研究的首席专家。金介甫是美国的汉学家,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国外研究沈从文第一人。名家评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材料的选择上,编者可谓非常用心,将本土的沈从文研究与西方文化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共同呈现,试图营造一种对比;在对比中开发出文本的多重价值,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探讨文本主题宗旨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常在课后练习中引入一些名家对作品主旨的论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作品的体验感受也不同。教材将富有代表性的观点呈现在学生眼前。如必修二《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节选)》课后“活动体验”第三题:

文学作品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

四则材料分别出自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吴周文《谈荷塘月色》。钱理群认为“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那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认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对现实政治的无所适从。而孙绍振则认为朱自清这篇文章的宗旨“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二人对《荷塘月色》主旨的看法截然不同。可以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分析人物形象

教材在一些作品的课后练习中介绍了一些有关人物的名家评论。如必修四《雷雨》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

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还是假,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下列种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周朴园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一直有不同的观点。钱谷融认为以假为主,曹禺认为完全是真实的,李计谋认为既有真也有假,钱理群则认为是人性的真实表现。由于资源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搜集很多有关这一问题的资料,但是可根据这些名家评论给学生提供一定讨论的空间,学生在名家评论的引导下,经过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这些经典的评论,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

(四)介绍鉴赏理论

鉴赏是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教材中的名家评论有一部分介绍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评点方法。

1.表现手法

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朱自清在《论诗学的门径》一文中写道:“诗是特种的语言,它因音数的限制,便有了特种的表现手法。” 认为诗歌的表现手法是特种的。许多文学理论家对诗歌表现手法都非常重视。萧涤非先生曾说:“《关雎》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道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道诗歌为何物。” 赋、比、兴是诗歌常见的写作技法和表现手法。学生掌握一些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烘托、衬托、渲染、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苏教版教材必修四“诗从肺腑出”这一主题中有《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四首唐诗。课后“文本研习”中第一题:

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列举诗句,对以上三句话加以说明。

教材必修四“词别是一家”这一版块下有《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等四首宋词课后的“文本研习”练习第三题: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

高棅对《蜀道难》的这几句评价涉及语言风格、结构章法、构思立意三个方面。刘熙载评述柳词,认为柳永在创作中善用“点染”手法,“点染”二字本指书画家挥笔作画,继而文艺理论家引用此词来概括词的表现手法。古典诗词中运用“点染”的手法较为常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继承了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表现手法也有许多,了解这些手法,为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打开了大门。

2.评点方法

苏教版教材不仅引入现当代作家、专家学者对作品人物的评点。在此基础上,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评点方法,如批注法、涵咏法等。使学生对古人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对我国传统读书方法的一种继承。如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课后“活动体验”第一题:

清人脂砚斋对《红楼梦》中几个人物的出场做过评点,现代作家王蒙对这部作品的人物性格也作了评点。你同意他们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教材课后展示了脂砚斋如何评点人物,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古人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要对文章的词句进行批注。批注既可以加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又可以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批注,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感悟能力;中学生尝试写写批注,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古人在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点的过程中,也是逼自己认真学习、深入理解的过程,现在中学生阅读条件好、功课多,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对作品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摘录”等,但是对精彩作品进行把玩鉴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名家评论的作用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许多基本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对教材功能的认识,就经历了教本到学本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课文后的名家评论,作为助学系统的一部分,承载了学习指导功能;深度挖掘名家评论,将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将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找一个精当而巧妙的文章切入点而“拈断数茎须”,而名家评论往往精辟短小,抓住文章中的突出特点。如教材必修四“词别是一家”这一版块课后的“文本研习”练习第四题:

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

使用“叠词”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较突出的艺术特色,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将女词人那种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即使学生不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语言体会到词人那种孤寂的情感,进而引发好奇心,诗人经历了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齐读该词,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很多学生都注意到了开头十四字的叠词,然后和学生一起学习课后名家评论,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与专家的共鸣之处,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感受,同时也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我注意到课后名家评论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并能从专家的评论中找到精彩点。

(二)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抓住精彩点,对文本进行有效多元解读。名家评论为学生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平台。因为作品存在着不确定性,教师可以利用名家评论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在上《雷雨》一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周朴园的性格,大多数学生在没看课后评论时都一致认为周朴园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的人,但当大家学习了课后的几则名家评论时,就产生了不同意见。有同学说她觉得周朴园年轻时与家中丫鬟相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抗争,后来变得自私自利,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改变自己,所以他本性是善良的,自己也是受害者。我问她为什么不当时提出不同意见,她说自己看到同学们这么说她也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只好随波逐流。后来看到曹禺、钱理群等专家的说法,她觉得自己找到了支持者,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姑且不论这位同学的意见是否精当,但是通过学习名家评论,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见。

学生通过学习文本,感受、品味、鉴赏文本,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但是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的有些灵感是不合理的。比如,有学生认为林黛玉体态瘦弱,不符合健康标准;崔莺莺只想着与张生长相厮守,不顾及家中父母,表现自私。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教师都要善意引导,既尊重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学生阅读时燃起的智慧火花,又让鉴赏活动张弛有度,而课后的名家评论集中了近几年的文坛重要观点,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师可在教学中参考利用。

(三)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具有质疑精神,名家评论为学生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围绕名家评论,学生可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提出比较简洁、明确的问题,另外文学作品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也会有许多鲜明的特征,所以名家评论在一定范围内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鉴赏的着力点和思维的共鸣点,在实践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讨论不可避免,甚至对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将起到深化课文主题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学习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中“原始民性与封建宗法关系”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补充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也许会比较精彩。同时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讨论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中心,对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形成有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得到完整的知识。比如研读《荷塘月色》课后的“活动体验”部分,我组织学生围绕“《荷塘月色》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钱理群在《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的论述中认为朱自清的不平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而另一则学习材料则引用了孙绍振在《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中的看法:“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两则学习材料都是名家论述,但是钱理群与孙绍振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内心不平静的原因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学生对此进行讨论,有的赞成钱理群的看法,有的赞成孙绍振的说法,有的同学说从文本中并不能看出朱自清对现实政治的无所适从,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朱自清的情感变化的线索恰好可以体现出朱自清的无所适从,内心的确充满了愁苦。为了深度挖掘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还主动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补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整节课充满了热烈的氛围,使散文——这类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文章,也变得丰富多彩。

(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是每次考试,诗歌鉴赏得分总是不尽如人意,让我们的同学“为伊消得人憔悴”。其实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中,总有那么一些船桨可以助我们驻足观赏,那就是抓特征,掌握规律。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这就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等。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这些常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鉴赏能力。有些名家评论就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滕王阁序》《秋声赋》“文本研习”版块后设置的练习题第一题:

清代文学批评家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将《滕王阁序》定为华丽风格的典范。文中写景怀古铺陈开阖,言志抒情抑扬顿挫,字句排偶对仗,并大量地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自选其中一两段文字,谈谈华丽风格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题: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秋声无形,很抽象。直接说,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但是这里通过几个比喻将无形的秋声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化虚为实,还渲染气氛,写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迅猛。

第三题:

赋、比、兴是后人从《诗经》中总结出的三种艺术手法,并被古代文学家们借鉴发挥。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滕王阁序》和《秋声赋》都是赋体,也兼用比兴。请从“兴”的角度分析外在事物是如何触发了作者的情感,成为文章的发端,而作者又是如何抒发、排遣自己的情感的。

李扶九关于华丽散文风格的论述,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对《秋声赋》的评价以及赋体的特征都在课后的名家评论中有介绍。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文学理论,一方面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古人云:“授人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人以鱼,足食终生之渔。”学生通过课后的名家评论接触到了一些与古典诗文鉴赏相关的词语,如起伏、才思、点染、叠字等,并通过学习具体的文学作品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灵活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风格就比较模糊,但是通过学习有关散文风格的古代文艺理论,就会有一定的理解。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记得学生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就觉得归有光这篇散文的风格显然和《滕王阁序》不同,感觉质朴归真。以前学生在学习文本时,根本不会在作品上面圈圈点点,有时只是被动地记录一些教师的现成答案,而在学习了脂砚斋如何评点《红楼梦》中的人物后,我发现有些学生也会在平时的作文互改中加以运用,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和段进行圈点,并写上自己的理解,这种“批注式阅读法”对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不仅如此,一段时间过后,班里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些都得益于对名家评论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课后练习中的名家评论是文本学习的一部分,是教师不可忽视的课程教学资源。有诗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面对内容丰富的名家评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其价值,在教学时巧妙运用,将成就精彩课堂、活力课堂。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朱自清名家
名家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名家
名家之约
荷塘月色
名家之约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