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技融合:高职幼教课程价值建构新取向

2018-07-21周琨武

青年时代 2018年11期

周琨武

摘 要:职业教育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培养人,教师教育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培养人,一个侧重于“技”一个侧重于“道”,培养人需要“道技融合”。人才培养是高校所有工作的中心,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文章梳理了高职院校课程价值应体现“道技融合”的新取向,并进一步探讨了“道技融合”的哲学意蕴、时代意义以及培养路径。

关键词:道技融合;音乐课程价值;新取向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重视,2010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意味着“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为国家幼教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但从幼教行业的现状看,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幼儿园教师是新时代的一个新命题。人才培养需要有系统的培养体系又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包括具体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培养人才的高度和质量。幼教行业人才的培养应立足于“道技融合”。

一、对高职院校课程目标的解读

(一)对高职院校的理解

“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高职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三年制)和本科(四年制)毕业证书,并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一切待遇。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从上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而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目前,通常把高职院校理解为三年制的“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它们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目标的理解

高職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处在变化不定之中,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名称有变化但都体现了实用型、应用性和职业性特点。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相比,则表述为“高级专门人才”。高职课程建设目标也必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也具备一些相似的特征:一是服务社会经济,服务国家人才需求;二是表现出较高的人文素养,如爱岗敬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幼儿人格和不断追求完善等;三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

二、“道技融合”的意蕴

(一)“道”与“技”的内涵

从最初人们认识的“道”指的是道路,即人行走向某处地方,蕴含着行走时应恪守的目的、方向、原则、过程等。古代思想家老子看来,“道”是无形无相的,宇宙之本原就是道,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孔子认为思想学说是道,故道要一以贯之;庄子则认为事物之规律才是道,是人们要遵守的一种事物自身运行和变化的规律。而“技”则是一种方法、方式、技能和途径。表现为具体是步骤性的活动操作规程,通常“技”和“术”是连接在一起的,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等,可见各种技术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步骤前后有机的衔接在一起的。“道”和“技”是有机结合的,所以就有了“由道进乎技”“由技及道”从而“道技合一”,古代“道”“技”融合得最完美的例子是典故“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其动作如舞蹈一般,进刀的声音哗啦啦响着,肉骨分离之声充满着韵律,这说明庖丁在长期的解牛技能中不断的加强练习,“依乎天理”顺应自然规律,按照牛的身体结构将解牛的“技”上升到了“道”,从而由“道”指导“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成熟。在幼教行业,道技融合是专业人员在良好人文修养和高超职业技能结合下形成的一种专业境界,是解决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重技轻道”、“重理轻实”问题,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新时代幼师的一种理念。

(二)幼教行业中的“道”与“技”内涵

在幼教行业,“道技融合”中的“道”,即幼之道、教之道、师之道。“幼之道”,是指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正确的儿童观等。“教之道”,是指幼儿保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先进思想等。“师之道”,是指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基本理念、职业道德、职业情怀和职业信仰等。“道技融合”中的“技”,主要是指呵护幼儿的技能与方法,从事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技能与方法,幼儿园教师职业成长的技能与方法。当然,从技能的功能维度来看,技能还可以分为本体性技能和条件性技能。“道技融合”就是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条件保障诸方面,按照“道技融合”的要求进行系统构建。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有“道技融合”的定位,在教育教学内容构建中要有“道技融合”的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要有“道技融合”的标准及考核。

三、“道技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价值取向

(一)重“道”轻“技”与重“技”轻“道”的片面价值取向

高职的课程建设很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内容的选择来源于实践一线,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长期教师长期使用并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过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上课上的好,教师教学教的好,弹唱跳画都不在话下,具备高超的课堂教学技巧和能力,但教师对如何将艺术锻炼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把握不够清晰,容易出现“泛艺术”“道不足”教学现象,导致艺术类课程 “重技轻道”的片面取向。与此相反,幼教类课程则出现了“重理轻实”的趋势,注重了理论教学,课堂的传授,但实践教学钻研不够深入,实操不扎实,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不完善。不同程度的出现“道”“技”不融合的现象。

(二)“道技融合”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最初是由明朝的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一种阐述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的哲学命题。“知”指的是知识、思想、认识和理论,“行”指的是人的行为和实践。所以“知行合一”也简称为“知行论”。知行合一要求客体顺应主体,知不是包含了行,行也不代表了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行合一”强调的是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内容。古代哲学家认为,一个人是否“善”,标准之一就是“知”和“行”是否统一,理论知识是否和行为实践结合起来,只有把“知”“行”合一起来了,才能算得上“真”“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道技融合”包含了“知行合一”,知只是道中的一部分,融合的过程包含了合一的过程。

(三)“道技融合”与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职业追求,勤奋踏实、敬业奉献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道技融合”的实质就是今天倡导的“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是人文精神、道德修养与高超技艺在职业技能中的结合。“道技融合”、“工匠精神”与谋生手段是有着显著区别的。所谓“大匠”,就必然“道”“技”兼备,这首先是一份心态,能够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专注专业、耐心创新、注重细节、敬业乐业以及不断寻求突破自我;更是一种信仰,把职业看作信仰,才会有从业的责任感和幸福感,才会把职业当成艺术玩味一生,不断精进。这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之所在。

四、“道技融合”的培养方式:从分离走向融合

(一)“道技融合”,将理念融入到培养过程

十九大以来,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内涵式发展,建设具有自己思想和活力、有前瞻性、创造力的高品位现代化职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技融合”充分的体现了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道”“技”在学生身上应该是融合的而不是分离的,它是学生内在潜质和品行的外显特征。因此,高职在幼教课程里必须实施“道技融合”。一方面,高职幼教院校具备职业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然是以基础技能培养为出发点,培养社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为社会服务为高端目标。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过程必须遵循职业发展的“道”,人才是为社会岗位服务的,培养过程又要遵循人的“道”。另一方面,高职幼教院校还具有师范性。幼教人才的培養过程还要充分的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的身体发展尚未定型,处于不断高速发展和变革中,时刻都存在着创新和创造,心理各个要素诸如注意力、情绪情感、感知觉、意志和社会人际交往等正在萌发阶段,幼儿心理的形成需要教师细致的引导。因此,在培养幼教师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掌握幼儿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道”。在指导幼儿的入园离园、盥洗、教学活动、户外游戏等过程中有需要密切关注幼儿的言行举止,做到“道技融合”。

(二)“道技融合”,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完善

幼教专业是一个汇集了教育教学理论、艺术(含音乐、美术、舞蹈)理论的综合型专业,也是一门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层次是技能型应用人才。幼教专业不同于其他的高职专业,它要求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知识,也要掌握艺术类课程理论,这是两类学科专业的融合。既要学会如何教育正在发展中的“人”,还要学会如何有效的运用教育和艺术技能和方法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专业课程内容整合上既要保持学科热点的前沿性,也要做到学科专业内容的融合性。一是理论指导实践。将教育教学理论(如幼儿教育原理、心理发展与评价、卫生保健等)有效的指导幼儿的教学实践,二是要科学合理的利用艺术类课程对学生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课程目标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上,注意教育教学理论与艺术理论之间的相互配合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不要盲目的强调艺术内容的重要性,避免出现“重艺体轻教育”的现象;在艺术类课程知识传授中,注意艺术技能技巧在活动课程、户外游戏和活动教学的作用,艺术类课程在幼教中最初的作用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到今天要求幼儿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幼儿艺术技能。同时,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意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的关系。幼儿艺术能力发展以艺术学科知识传授为前提,是以艺术能力发展为目标,艺术学科知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转化为智能,才具有现实意义, 才能有效推动幼教进步与发展。

(三)“道技融合”,将课堂状态进行整合与完善

由于在课堂状态上,应充分考虑如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的问题。教师应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合作者、 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导师和生活的朋友。由于专科层次的生源质量问题,学生的课堂状态表现普遍不令人满意。专科层次学生整体自控能力较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生个体差异性较大,同时大多数学生还是渴望上进,顺利学习毕业,但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并不理想,表现为普遍玩手机、打瞌睡、师生互动性差,个人学习状态萎靡。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需要老师引导,具备一些逼迫性的语言去推动个体,主动性学习不够。另外,幼儿学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有难度,对幼儿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班级管理等基本原理掌握不够透彻,在幼儿园见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教案写不好、总结写不全、规则意识不强等问题。而在艺术类课程教学中,则表现较好,对于实操类技能掌握较好,兴趣也浓,学习效果较理想,但容易导致部分老师和学生存在“幼教就是掌握音乐美术舞蹈技能就好了”的想法,很明显这个理念是错误的。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时刻关注与学生相关的各种现象,特别是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学习发生条件等方面的内容。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性相统一、将专业课程学习与社会岗位需要紧密结合、将幼教理论与艺术类知识技能相结合,实现课堂状态的“道技融合”。

参考文献:

[1]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88—192.

[2]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12):35—39.

[3]常颖.老庄“道与技”思想及其当代文化意义[D].辽宁大学,2014:4—17.

[4]李壮鹰.谈谈庄子的“道进乎技”[J].学术月刊,2003(3):65—69.

[5]朱以撒.重技不轻道[J].美术观察,2013(7):7—8.

[6]郑晓慧.重技而不轻道——谈中国动漫设计师的素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3):27—30.

[7]邵艳梅.庄子“道”、“技”合一技术论及现实意义[J].管子学刊,2014(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