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2018-07-21邓艳
邓艳
“个性化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个性特征为基础,以内在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组织下找到自己独特的才能,发展自己独特的领域,相对自主地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以促进学生数学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化,体现不同个体的需求,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引发学生的思维,以个性化体现填补,充实,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研究问题,并寻根究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上课就可以先让学生听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爱听故事吗?
生:爱听!
师:好,老师讲一个小动物森林聚会的故事。不过听完这个故事,要请小朋友们回答问题,你们注意听了。
有一天,小熊邀请小鹿、小猴和小象到家做客,小熊拿出家里的苹果招待大家,但是要求它们每人回答一个问题才能分到苹果。小熊先拿出六个苹果,问到:“我这里有六个苹果,你们每人可以分几个?用数字几表示?”小猴最先回答:“每人两个,用数字2表示”。小熊接着问:“如果只有三个苹果,你们每人可以分几个?用数字几表示?”小象回答:“每人一个,用数字1表示”。小熊夸奖了它们接着问第三个问题:“如果只有一个苹果,你们每人可以分几个?又用数字几表示呢?”这可难住了大家。孩子们,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学生在下面议论,气氛活跃)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看看它们每人到底能分到多少苹果。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解疑兴趣,引导着他不由自主地进入问题的情境。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的意识,从生活的角度认识数学的意识,活用教材,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一般的解题思路,而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审视现实生活,主动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元、角、分的计算”,在课堂中开展一个模拟买货物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学生用3元钱买单价2元3角的圆珠笔,怎样找钱呢?由于学生有了生活的感受,对“元、角、分”的知识产生兴趣,通过表演购物情境他们情绪都很高。
生1:3元可以化成300分,2元3角就是230分,剩下70分就是7角,所以应找回7角;
生2:先付2元,再用加外1元付3角,找回7角;
生3:我认为他们想得都很复杂,我想3元是30角,2元3角是23角,30角减去23角,剩下7角,這样算比较简便。
从以上的片断可以看出,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既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提炼与概括。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模拟画面,带领学生走进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的兴趣被唤醒,思维被激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根据同一情境主动发现了许多问题,大胆提出多种有价值的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接近于实际生活,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
三、加强学生实践操作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实验的结果”。实践是个性化学习的核心,唯有实践才有个性,脱离实际,则会扼杀个性。教师要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源泉。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通过度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相等;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个角相等;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个角重合,再将相邻的两个角重合,说明四个角相等……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的特点,这种学生自己“创造” 的新知,容易理解,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学生个性化的到发展。
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新课程的改革让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了解并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水平,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已有知识的积累和思维方式,生动活泼而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如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例如57+18 的算法:
拆成整十数,个位数
a,先算50+18=68,再算68+7=75
b,先算60+18=78,再算78-3=75
c,先算50+10=60,7+8=15,再算60+15=75
d, 先算60+20=80,3+2=5,再算80-5=75
课堂练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题的内容和形式。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都有所发现,创造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学生如此不迷信课本的独创求异,思维层次高,思维反应快,这样教学,既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能深入的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精心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的学习,就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最终达到能跑的跑起来,能飞的飞起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