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中职学校的实践探索
2018-07-21褚喜娟
褚喜娟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这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然而传统的育人模式下,学生理论学习多,实践少,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意见》中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2016年4月,笔者所在的焦作市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河南省教育厅遴选的11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之一。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授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学校在建筑、旅游、汽修、计算机等专业推行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试点情况
学校每年招收汽修专业学生400人,计算机专业学生600人,建筑专业学生400人,旅游专业学生200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500人,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满足企业需求,我们积极在各专业探索实践了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
(一)试点方案
1. 校企合作,成立领导小组
学校联合合作企业组建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改进、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管理、学徒结业的考核评价等工作。
2. 确定目标,突出能力
能力培养目标包括:(1)岗位基础能力,包括具备从事相应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备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具有遵纪守法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岗位核心能力,是指在岗位基础能力的基础上,从事某一岗位的关键能力,不同的岗位,其核心能力不同。例如,施工员岗位,其核心能力是读懂平面施工图纸,懂得施工工艺、工程作法(材料作法),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等等。(3)岗位综合能力,是指在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从事某一岗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例如,施工员综合能力是拥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具备不断充电、掌握新知识的态度和强壮的身体素质,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工作,等等。
3. 四方联动,职责分明
现代学徒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学徒四方良好的合作,为此,必须明确四方在培养中的职责,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培养方案所制订的目标。(1)学校的主要职责:在企业的参与下,制订和完善各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等;为学生指定校内的专业教师,并对教师进行考核和管理;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挂职和定岗工作,积累实践经验;改进课程评价体系和手段,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做好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过程监控的创新;为学生的校内学习和企业的工学结合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2)企业的主要职责: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明确提出企业的要求,包括学徒现在及将来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积极配合学校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学生技能训练和学业评价;委派具有中级工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担任带教师傅,负责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传、帮、带;向教师和学生的在岗学习敞开大门。(3)政府的主要职责: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的责、权、利;做好学校和企业的沟通。(4)学徒的主要职责:按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履行相应的职责。
(二)具体措施
1. 学校为主,遴选学徒
在新生入学的教育会上宣布“学徒”选拔方案,鼓励大家积极报名参加选拔。选拔程序分为笔试和面试,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出题进行笔试,从笔试成绩中挑选前50名考生进入面试。面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当前建筑行业的关注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试官由企业专家担任。最后综合笔试和面试成绩,挑选30人组建学徒班。学校为学徒班选聘德才兼备、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进行严格管理。
2. 改革课程,创新模式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建立课堂教学、课程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一学年学习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安排学徒进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环境、工作性质及岗位技能要求,每周安排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校给学生上两节企业文化课。第二学年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上课,在课程中引入企业项目,在项目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依据企业岗位职责要求完成任务,有计划地轮岗实训或到企业定岗实训,3天在校学习,2天到企业轮岗实习。第三学年,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3.产教融合,共建基地
企业的人才需求是教育教学培养的最终目标,以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为依据,选择符合企业需求的工作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结合学徒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学校企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学徒一体化。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学徒协议”,轮崗培训期间,每月由企业发给学徒一定数额的津贴,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按照标准给学生发放实习工资,让学生对企业有归属感。
4.严格考核,共同评价
学徒的考核分为三部分,第一学年结束时由学校组织理论考试,第二学年结束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织职业技能测试,第三学年由企业师傅组织岗位考核。通过三次考核来评价学徒是否具备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是否适合成为企业的员工。企业对学徒的考核是判定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实施效果
进入学徒制班的学徒学习目标明确,能吃苦耐劳,专业知识扎实,每门专业课的知识面都有拓展,专业技能掌握程度明显比其他班的学生高。管理和考核严格,建筑类五大员、导游员、茶艺师、保育员等资格考试过关率可达到100%。
二、存在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学校开展并初显成效,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仍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难,影响了试点工作的实施。
(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校热,企业冷,是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困境所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要求,盈利是其本质特征,就目前来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不多。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需要负担学徒工资、带教师傅的薪酬、实训原材料、设备的损耗等,企业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收获甚微。许多企业缺乏长期的人才储备战略,他们认为与其投入大量精力培养学徒,不如直接从社会上招聘熟练工。有的学徒学成后不留在企业工作,没有给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上述问题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积极性。
(二)企业师傅的聘请难度大
企业的技术能手日常工作繁忙,参与学校实践教学和带徒弟的时间有限,因此,聘请企业师傅存在较大难度。学校试点方案中要求1名师傅带教6名学徒,这样才能确保学徒的培养质量,而实际上平均每个师傅带的学徒约为15人,与方案的要求存在差距。企业的带教师傅数量偏少,影响了岗位技能教学质量。
(三)学徒身份“尴尬”
学徒均为在校学生,部分学生未满18周岁,与劳动法禁止使用未成年人的要求有冲突,企业与学生签订“学徒”合同触及法律底线,企业深有顾虑。
三、建议
(一)完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
政府应出台政策,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补贴企业,学徒和企业带教师傅由企业给予生活补助和薪酬补助,补助标准由政府统一制订。
(二)鼓励校企共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
积极推进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探索职教集团化办学发展方向,鼓励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教联盟改革试点。鼓励企业以资金、厂房、设备或技术入股职业教育,成立股份制职业院校或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合作共赢。校企双方建立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聘用机制,推进校企之间人员互派互聘,把学校和企业融合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