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半数以上是留守学生怎么办?
2018-07-21李迪
李迪
李老师:
您好!我今年担任新生班主任,开学后调查了一下,竟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学生。面对这个调查结果我非常忐忑,因为留守学生可能会存在各种问题。我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才能使他们走出阴影,弥补他们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乏的亲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万老师
万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提出了一个当代班主任不能忽视的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留守学生是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父母长期与他们分离,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导致亲子间情感淡化。自卑、沉默、悲观等各种消极情绪或多或少困扰着这些孩子,影响他们的性格形成。
任何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母爱和父爱的和谐滋润,面对留守学生,我们只有在尽可能给他们爱的同时,引导他们接受爱,爱别人、爱自己。因为,体会爱是一种能力,爱别人是一种艺术。
一、念好“生活指导经”
父母在外打工,对那些不够自立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会变得混乱不堪。饮食起居、外出购物、缝补洗涮等生活琐事会成为他们最头疼的事情。班主任念好生活指导经,就是要向他们传授一些科学的生活理念,并进行具体的生活细节指导,让他们提高自立意识,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会精打细算、合理开支等。
为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我曾给学生写过十几万字的信,信的内容包括“开花给自己看”(关于自律)、“清清爽爽做女人”(关于生理卫生)、“穿出你的风采”(关于衣着打扮)、“别挤那青春美丽痘”(关于护肤)等。我会在军训结束组织学生开展内务整理比赛,在冬至带大家包饺子,在端午节与学生一起煮粽子,在中秋节和同学们一起分享月饼等。学生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生活技能,找到了归属感,变得更加自立、乐观、坚强。
二、念好“情感补偿经”
感恩节前夕,为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我决定让孩子们每人给家长写一封感谢信。
第二天下午,小娟来到办公室,放下一封信转身就走,信上布满斑驳的泪痕:“老师,对不起,您这次布置的任务我完不成。我觉得我已经被整个世界抛弃了。生活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乌云密布的天空,太阳的温暖和明亮全被遮住了。父母不在身边,同学们也总是对我心怀戒备……感恩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小娟是一名留守学生,因家境贫困,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平时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年龄大,只能在生活上给她提供一些帮助。敏感、胆怯的她平时不常和同学们交流,更不用说和老师接触了。于是,一颗本该很柔软的心慢慢地结成了坚冰。我一直觉得她这样安安静静的也没什么不好,现在才知道,孩子的心里是多么荒凉。我该怎么办?
我查看了一下学生资料,巧了,后天就是她的生日,竟然就在感恩节前。于是我和班干部商议,为她开一个小型的生日Party,给她一个惊喜。我们迅速分工,订蛋糕、写生日寄语、排练节目、做礼物。小娟生日那天,晚自习前,我故意叫住她和她谈心,能看出她有一丝落寞和心不在焉。我知道,生日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她也记得很清楚,但是被人遗忘,又让她内心有一种酸楚。我东拉西扯地讲了一些人生道理,直到班长在外面给我做手势,我才对她说:“好了,你去教室吧!”她默默地点点头。我悄悄跟在她后面。她刚一推开教室门,一道“彩色雨”从天而降,随之,“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伴随着同学们有节奏的掌声响起。她惊呆了,眼眶慢慢地湿润了。黑板上,醒目地写着“祝李娟生日快乐,永远幸福”;讲桌上,一个硕大的蛋糕绽放着笑脸,闪闪跳动的烛光渲染出一份温暖,教室弥漫着温馨和快乐。她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这时,班长拿出一支钢笔,递给她说:“希望这支笔能伴随你渡过每一个难关。”她哽咽着,用力地点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大家把自己亲手做的贺卡、画的漫画、写给她的信都塞到了她手里,她脸上挂着泪,溢满了幸福。然后,大家唱歌、跳舞,虽然节目很简单,但欢乐和感动一直持续着……
到了感恩节那天,我组织班里同学轮流给家长打电话,每打通一个电话,全班同学都会齐声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会好好学习,你们多保重!”很多孩子在说的时候,泪流满面。在外打工的父母和在家里看电视的家长忽然接收到几十个孩子的祝福,一个个激动得不得了。那天晚上,家长一个接一个地向我致谢,学生也从中收获了无尽的温暖。
三、念好“成长解惑经”
为什么努力了成绩却不理想?当同学误解自己时怎么辦?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这些是孩子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而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他们还会有更多的烦恼。如男孩子会为胡须的出现、喉结的突出、声音的变化而不安;女孩也会为身体的变化而惶恐。父母不在身边,谁来解开心结?这就需要班主任细心观察,耐心解惑。对此,我除了用写信的方式指导他们,还组织了多次主题班会为学生解惑。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每周四晚上,都与学生一起探讨关于爱情的话题,开展了一系列爱情教育主题班会,主要以李清照、陆游、苏轼、柴可夫斯基等名人的爱情来探讨什么样的爱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珍惜、追求的爱。班会的主题包括“一棵开花的树”“谁的爱是最成熟的爱”“灰姑娘的婚姻悲剧”“为妻当如卓文君”“嫁人莫若苏东坡”等,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个班的学生还没有毕业,我的著作《我和学生谈爱情——将爱情教育进行到底》就出版了,学生们人手一本。除此之外,我还开展了关于快乐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班会,让学生的人格尽可能在学校得到完善。他们考虑问题日渐周全,内心便少了怨恨,多了祥和、感恩。
四、念好“消除误解经”
很多留守儿童都有这样一个误解:家长不带自己在身边,就是不爱自己,不要自己了。但是,孩子哪里知道父母的苦衷呢?
如果无法解决父母远行的问题,我们就去改变孩子的心态。当孩子明白父母远行也是一种幸福,那问题或许就不再是问题。
我常常在和学生的闲聊中,有意无意地告诉这些孩子,远行的父母是伟大的,他们离开熟悉的家乡、亲人,特别是日夜牵挂的孩子,忍受在他乡的孤独,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他们希望自己外出工作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希望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没有父母的辛勤劳动,哪来的读书费用?作为子女,大家要理解父母的做法,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让远行的父母放心、开心。
我还告诉这些孩子,父母的远行虽然使他们缺少了家长的直接照顾,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的自立能力。他们学会了洗衣、做饭、照顾自己;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等等。这些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要知道,我们终究会长大,终究要离开父母去独闯天下,到那时就会体会到具备这些能力的好处。再说,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和父母经常联系。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儿童在8岁以前还不会爱别人,只希望自己无条件地被人爱,他们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当孩子超过8岁,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弗洛姆说:“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幅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这时的孩子,在送给别人礼物的同时,就能体会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这时,他们的爱便成熟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