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之美(外一篇)
2018-07-21罗世永
罗世永
劳动是一种自然勃发的美,它带动着人类不断开拓前进。从远古的猿人磨制出石器作为工具开始,人类的进步就与劳动密不可分,它不仅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改变,并最终令人类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律中脱颖而出。
我们应该感谢劳动获取的丰富物质基础以及无可比拟的成就感,正因我们懂得体验劳动的乐趣,才镌刻出一部全人类的辉煌历史。通过劳动,我们解决了吃穿住行,创造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科技成果,无数的梦想成为现实,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劳动的锤炼。古往今来,人们并不吝啬对劳动的称颂,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发掘着劳动的美。
作为生存必備的技能,劳动使我们有了永远向前的动力,我们不畏艰险,甚至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激发创造奇迹的能量。比如长城,上面的每一块青砖,都凝聚着前人深邃的智慧,我们至今难以想象,那种非凡的劳动成果如何在崇山峻岭豪迈地延伸。又如青藏铁路,在冰天雪地里,依靠着怎样顽强的斗志用双手凿出一条通途。辛勤的劳动改造着荒芜,滴滴血汗见证着巨大的变化,我们不由地感慨赞叹,在劳动中收获满足。
劳动的真谛是甘于付出。付出是一种幸福。不仅劳动者能切身体会到,而且被劳动成果所受益的人也会感到幸福的浸润。我们不会忘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当扶贫干部冒着瓢泼大雨、踩着泥泞的山路走访困难群众时;当基层干部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主动放弃节假双休日,夜以继日开展帮扶工作时;当不少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和基层干部并肩战斗,给予基层干部群众安慰和鼓励时。这一幅幅生动美丽的劳动场景留存在我们记忆深处。我们被这些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在疲惫的包裹中仍有一股温暖不停地流淌,这就是劳动的价值。
我们崇尚劳动,劳动代表着高度的文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得以经大脑和双手的活换取生存的条件。然而,当今社会仍有小部分人对劳动持有轻视的眼光,他们鄙夷劳动的低贱。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环卫工人一边在清扫着街道,一些人却随意地践踏环境,他们理直气壮地以不劳而获沾沾自喜。其实,他们完全没有明白劳动的真正意义,尽管劳动是辛苦的,但劳动者饱有的精神充实感,是那些拒绝劳动的人永远感受不到的。
每个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创造了我们认知的世界,所以国际上设立了劳动节,用最崇高的方式与礼节加以赞誉:“劳动光荣!”
那人那屋那讲台
那人很小的时候,就对村外的几排房屋充满了神往。他时常跑到屋窗下,聆听里面的朗朗书声。他渴望背上书包,走进那屋,跟着讲台上的人读书写字。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兴高采烈地走进那屋,寻一处地方坐下,目不转睛地望着讲台上的人,对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顶礼膜拜。他觉得站在讲台上是一种神奇,他心里开始蕴蓄一个梦想,长大后也要站到讲台上,成为那屋的主宰。
那人知道,实现这个梦想不是一件易事,需要静坐寒窗下,苦读数年;需要遨游书海中,搏击云帆。他是那屋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是那屋里读书写字最认真的人。他像一个虔诚的教徒,把做作业当作洗礼,把学习新知识当做涅槃。他是那屋里所有孩子中成绩最优秀的人,别人都用仰慕的眼光看他,觉得他能考上名牌大学,能出人头地。而他却凝望着前方的讲台微笑,那才是他的依托和归宿。
师范院校毕业后,他走进了那屋,站上了讲台。拼搏十几年,只为这一天,他长长地舒口气,觉得堂堂师范科班毕业,教起书来肯定是驾轻就熟的事,能为一生开绿灯了,他定然能够游刃有余地驰骋于讲台。起初几节课,他不做准备就走进那屋,立于讲台上,怎么也找不到得心应手的感觉,学生们疑惑的目光让他汗颜。下课后,他颓然思索,望着年过半百的同事仍埋头于书山,华发满头的老者还遨游于题海,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储备一桶水”的分量。他拿出“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语鞭策自己,戒除了骄傲,踏实地工作,把教材研读了一遍又一遍,把教案琢磨了一回又一回。渐渐地,学生告诉他,听他的讲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陶醉。
他没有飘飘然,一直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那屋,那讲台,送走了他的青春年华,迎来了他的沧桑满脸。屋里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他依然立足于那屋,那讲台,成了执著的教坛守护者。他在那里站成了一棵树,撑起知识的绿荫,丰满学生的羽翼,呵护学生的心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成长,都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快乐。
那人不是别人,就是你我的老师,是千万教师队伍中普通的一员。他们在那屋那讲台上站成了参天的大树,才有了文明的生生不息,知识的薪尽火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向默默奉献的老师们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