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洞镇槽子拐沟泥黄土石流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2018-07-20石磊
石磊
本文通过对虎洞镇泥石流的发生情况的大量调查研究,研究其黄土泥石流的特征、认为黄土分布区域的泥石流的频繁发生,主要是因为物源丰富,加之外部的地貌、降雨,沟道纵坡等因素所致,从而根据其特征采用拦挡加排导的综合措施进行治理,达到治理灾害的效果,为其他工程措施提供借鉴作用。
一、泥石流形成条件
1、降水条件
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34.9mm,年变率大,年最大降雨量812.9mm;年最小降雨量277.2mm。据前人研究,本区泥石流的成灾雨强分别为30mm/d、15mm/H和6m/H1/6。据环县境内各雨量站资料统计,本区内日最大降雨量88.5mm,1小时最大降雨量51.7mm,半小时最大降雨量32.3mm,十分钟最大降雨量22.4mm。其指标均超过其临界值,可见具备泥石流形成的雨强条件。
2、地形条件
槽子拐沟流域平面形态呈“长条”型,南北长约800m,东西宽120~360m,流域面积0.19km2,发育两条支沟,主沟长约400m。流域内相对高差154m。沟道上游沟谷段较宽,谷底宽3~8m,呈“V”型;中、下游沟谷段谷底宽5~12m,谷型呈拓宽“U”。主沟沟床平均比降约52.2~180.1‰,其中上游段为169.8~180.1‰,中下游段为27.1~52.2‰沟谷两侧山坡坡度15~450.
3、固體物质补给条件
固体松散物质补给源主要有残坡积松散物、重力堆积物和沟道堆积物三类。
1)残坡积物
第四系马兰黄土广布于沟壑区,面状漫覆于下伏地层之上,厚度> 20m,容易被流水冲蚀进入沟道,转化为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在暴雨条件下,这些松散物质被面状冲蚀汇入沟道,成为泥石流的主要物源之一。考虑坡面松散层厚度、密实固结程度、植被覆盖程度等因素,经实际估算,流域内沟坡松散物质储量约11.01×l04m3。
2)滑坡、崩塌堆积物
泥石流堆积物流域内有大小滑坡5处、崩塌2处,松散物体积达12.7×104m。。
3)沟道堆积物
槽子拐沟道上游、下游区域沟谷切割强烈,呈“V”型,深度1.0~3.Om,中游沟道切割不明显。泥石流沟道物质堆积厚度超过2.5m,体积约0.31×104ms(表3-3)。
4)虎洞槽子拐沟四沟流域松散固体物质总量
槽子拐沟黄土泥石流沟松散固体物质总量计算结果,流域内松散固体物质储量为24.02×l04m3。其中流域内可转化为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总量为10.61×104m3;
二、泥石流性质、特征及形成机制
1、泥石流重度与性质
经野外采样分析、体积比法和固体物质储量计算法分别计算,结合野外实际调查情况,确定:槽子拐沟泥石流重度为14.3kN/m3、瓦窑沟泥石流重度为14.7kN/m3、斜山梁沟泥石流重度为14.6kN/m3,评价虎洞镇槽子拐沟黄土泥石流属于稀性泥石流。
2、泥石流的特征
槽子拐沟沟流域固体松散物质的分布规律,泥石流形成、运移、堆积特征,可将该区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各区面积大小、发育特征随沟谷形态不同而异(表1)。
槽子拐沟形成区面积0_195km2,占流域面积的88.6%。两岸谷坡坡度20~30°,汇流面积较大,产生泥石流的地形地貌条件和水动力条件优越。区域植被发育,覆盖率70%左右,固体松散物质较少;山坡中下部残坡积物松散物质较丰富(面积0.075km2),坡面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上部低,坡面冲蚀强烈。流通区面积0.0087km2,长600m,沟道平均比降103‰,较形成区沟床比降明显减缓。沟谷地形呈拓宽“V”型,宽15~30m,沟道顺直,占流域总面积的2.4%。沟道较为顺直,两侧坡度约15~30°
泥石流危害区主要是沟口堆积区,危害方式以冲毁、淤埋及冲刷为主。
虎洞镇槽子拐沟泥石流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沟内地质环境条件特别是泥石流松散物质的补给物质储备丰富,加之两岸黄土崩塌、滑坡发育,其规模和活动性将进一步增强。
3、泥石流形成机制
根据调查,虎洞镇槽子拐沟四沟泥石流形成以冲蚀汇流和主沟冲蚀为主。由于集水面积大,并迅速形成坡面径流,直接启动、冲蚀流域内植被覆盖条件较差的残坡积层,特别是陡坡段大量细粒物质迅速汇入沟内,即含沙量在源头大幅增高,沿流通通道剥蚀两侧堆积物,能量逐渐增大,至流域中游基本形成泥石流,其后随流通通道剖面形态不同,泥石流或冲或淤,能量随之增减,但泥石流性质未发生显著的变化。
三、治理方案
由于本次为泥石流治理工程前期,在此对本治理方案做简要的分析和对比。需要说明的是本次治理区域为虎洞镇,不涉及搬迁相关事宜,治理方案分析时对搬迁避让方案不作考虑,主要采用拦排结合、加强排导方案
全面虎洞镇槽子拐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害程度的基础上,从泥石流形成源头及松散固体物质补给来源人手,在主沟内修建拦挡坝,固定与抬高侵蚀基准面,防止沟床下切,拦蓄泥石流固体物质,抬高沟床,减少输入漳河的泥沙量,降低排导沟的排泄压力和沟内泥沙淤积量。在堆积区修建排导沟,将泥石流顺畅导流至马坊川河,减轻乡镇防洪压力,保槽子拐沟沟口虎洞镇居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