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哲学范畴 提升辩证思维
——以近四年全国卷Ⅰ经济生活非选择题为例

2018-07-20湖南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8年3期
关键词:谓语主语课本

湖南

根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评价课题组的分析报告,2014年—2017年高考政治全国Ⅰ卷全省经济生活非选择题得分统计如下:

年份 题号 平均分 满分2014 38题第2问 8.92 14 2015 38题第2问 7.67 14 2016 38题第2问 3.75 14 2017 38题 6.52 14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4年起连续三年平均分逐年下降,2016年平均不到4分,2017年明显提升。造成这种情形原因之一,是高考政治学科从2014年起,加大了对学生学习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试题的阅读、思考并运用文字进行表达。思考以阅读为基础,思考的结果要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在阅读——思考——表达三者中,思考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养成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就成了政治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全省2016年后加大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训练,才出现2017年平均分的明显提升。

政治课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做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因此,高考政治学科加大考查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不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也是《普通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总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实践检验,发现教学中常被忽视的试卷讲评课,如果借用哲学范畴对试题进行剖析,在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现象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扭曲表现本质。进行试题分析,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表面的、多变的现象中,寻找出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如2014年第38题第2问:

材料二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放宽市场准入规则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放松市场主体准入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注册资本认证登记制;改革年检制度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等。

(2)政府放宽市场准入规则会增加市场活力,最终使消费者受益。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

第二问属于经济生活的试题,一国经济活动受“看得见的手”(政府宏观调控)和“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双重影响,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能动作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就是价值规律起作用。“使消费者受益”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价值规律发挥调节作用。价值规律通过价值、供求、竞争,调节产品数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放宽市场准入规则,意味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从而有更多的企业进入市场,有利于形成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所有制格局,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生产发展,最终使消费者受益——改善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满足消费多样性需求。

从消费者受益这种现象,寻找其背后的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三者与消费者受益的联系,不难分析出参考答案为:①放宽市场准入规则可以降低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市场的积极性和速度,使市场上企业的数量增加,从而导致供给量增加和竞争加大;②供给增加意味着商品种类的丰富和商品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③竞争加大有利于提高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最终使消费者受益。

二、形式与内容统一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内容和形式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里以2015年—2017年高考试题经济生活的设问为例进行说明。

从设问内容来看,以回答材料所给经济现象的原因、措施为主。从设问三种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看,每年都考查其中的两个。2015年考“为什么”“怎么办”,2016年考“为什么”(由于分沿线国家、我国两个主体来回答,仍可视为考查两问),2017年考“是什么”“怎么办”。

我们不妨用中心词分析法来解析设问的句法成分,可清楚设问的形式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等构成,其内容是由试题所给材料确定的。以2017年第38题为例:

第一小问: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

设问可压缩为:材料(主语)反映出(谓语)供给存在什么问题(宾语)?其主语限定了答案必须结合所给材料,与材料无关的答案是无效答案。

第一小问的重点是宾语。对此可作如下分析:我国消费品供给(主语)存在(谓语)什么突出问题(宾语)?

第一小问中的宾语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它专指我国消费品供给,不是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等供给,也不是外国的消费品供给;它要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不是其他非突出问题;要求回答出“是什么”,即仅需找出存在的问题,不用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或解决问题的措施。

第二小问: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这一单句可压缩为:企业(主语)如何应对(谓语)?

主语告诉我们的是生产企业而不是其他企业,是我国的生产企业而不是外国的生产企业;谓语告诉我们要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措施,属于回答“怎么办”。

对设问进行如此一番分析后,学生也就明白该怎样回答问题、组织答案了。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逐字、逐词、逐句分析,再组织答案,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一般性结论:经济生活试题一般由两小问构成,每一设问又可从主语、谓语、宾语三个角度分析,根据主语、谓语、宾语从所给材料中寻找设问需要的答案。

三、正确把握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揭示的是事物之间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面对非选择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等多种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就2016年高考试题设问而言,要求分两个主体(沿线国家、中国)来回答原因,即沿线国家赢在哪里、中国赢在哪里。沿线国家和中国之间开展产能合作,这种产能合作会产生哪些结果?这些结果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共同追求,也是双赢的原因。就“双赢”来说,这一设问属于多因一果的因果关系。如果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角度,该设问又可视为是一因多果的因果关系。

鉴于三年来所给文字材料均超过100字,有时不止一个句子,且多为复句,为节省时间,一般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中心词分析法”分析材料,同时指出相应句子对应的结果。对2016年的材料(材料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如下:

中国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富余产能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优势产业)跨国合作——优势产业(产能)走出去,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产品市场化

技术和标准“走出去”——经济全球化中技术、行业标准走出国门——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经贸合作区吸引企业入驻——企业生产——扩大产品供给

初步形成产业园——引进相关行业的技术(管理、资金)——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

合作区年纳税约2亿埃镑——增加税收

创造2 000多个工作岗位——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通过这样剖析前因后果,不难得出设问需要的答案(答案略)。

即便回答“是什么”“怎么办”,仍可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如回答2015年“如何用好财政赤字资金”,分析使用财政赤字资金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选择最佳结果。

用好财政赤字资金首先是制定一个计划,使这些资金用在哪里、产生哪些效用。如果没有计划,就会乱用、滥用,不能保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由此我们得出:优化财政赤字资金的结构,其目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在优化资金结构的过程中,要遵循社会财富的分配原则,注重公平。

其次是执行阶段,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最后是为保证资金有益、有度使用,需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监督财政赤字资金的使用情况,无论是政府内部监督还是政府外部监督,这都已超出经济生活的范畴,与设问无关,因此不需回答。

经过这样因果分析之后,也就比较容易组织“用好财政赤字资金”的答案了。

教师引导学生厘清原因和结果及其关系,也就提升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从偶然中达成必然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原因和结果范畴的深化。必然性是指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是指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国消费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生产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采用先进工艺和高的质量标准,提高消费品质量;加大高端消费品研发投入,优化消费品供给结构;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提升自主品牌的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

这是2017年第38题的标准答案。第1小问的答案,毫无疑问源于材料。第2小问答案,我们不难发现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源于课本,是说有课本中知识的影子;高于课本,是指对课本知识的再加工。这种再加工,必须与所给材料相结合,是思维活动特别是辩证思维活动的结果。再回看2015年、2016年的高考答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那种2014年及以前可在课本中比较容易找到答案的情形,开始越来越少了。

从教育部所给标准答案不难看出,标准答案语文化的程度在加深。与其说标准答案在课本里,不如说标准答案在材料中,在学生的学习力里。可见,和过去相比,未来的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能力,特别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辩证思维能力,这已成为一种必然。

教师只要通过偶然的试题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哲学范畴进行合乎情境材料的剖析,经过长期有效训练,从而形成有关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就能达成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的必然。

本文系湖南省“十三五”教学科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一般自主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研究》阶段性演技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4BJD041。

猜你喜欢

谓语主语课本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非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非谓语动词题不难答 石娟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