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必须把握的货币供应量问题
2018-07-20广东肖永东
广东 肖永东
2017年7月第六次印刷的《经济生活》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知识上的最大变动是关于纸币的修改。这一修改无疑会对高考命题产生重大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基于以往的有关纸币知识的高考命题观察,个人觉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不能不引起备考复习的高度重视,并且,作为教师,必须自己头脑十分清醒,方能使学生昭昭。
一、“货币”换掉“纸币”
我们知道,之前的教材这样表述:“纸币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现在修改为:“货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比较改动前后的表述,人们多注意到的是“发行量”改为“供应量”,却忽略了“纸币”改为“货币”。不要小看这一字之改,据此高考命题大有文章可做。
1.必须明确现在的纸币就是货币,执行货币的一切职能。按照马克思的《资本论》,纸币是相对于金银货币而言的,是产生于货币流通过程中的货币符号。与金银货币相比较,纸币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使用价值,只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谓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其没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不能像金银货币具有自动退出或进入市场的功能而只能在市场中流通。正因为此,以往的教材才这样写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之所以使用的是“纸币的发行量”这一概念,就是基于纸币没有自动退出流通领域的功能。
但是,马克思的上述论述,是建立在金银作为货币流通,纸币还不是货币,而是货币符号的前提下。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上述前提已经不存在了。现实的情况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整个世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纸币与黄金脱钩,金本位制也随之成为历史。纸币不仅如教材所说“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并且以美元为代表的强势纸币实际上成为国际间普遍使用的世界货币。在此情况下,金银作为货币事实上已经退出流通领域,回归到普通商品的地位,与其他商品一样用纸币来交换。社会事实上是用纸币来衡量包括金银在内的一切商品的价值。从国际社会看,作为国家储备,也由单纯的黄金储备变为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并且外汇储备是更重要的储备。从国内来看,市场主体对财富的储存也主要是对本国货币的储存。由此可知,现在的纸币实际执行着马克思所说的货币的全部职能。
按照上述论述,高考命题中关于货币职能的考试,顺理成章地就可能出现纸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以外的职能。这是我们必须在复习中对学生讲清楚的问题。事实上,2012年已经有过这样高考试题。当时课标卷12题中明确认为纸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是这在当时曾经引起中学教师的普遍质疑,后面的四年也就再没有出现类似的试题。但按照新修改的教材,将原来的“纸币”修改为“货币”,也就表示现在的纸币就是货币,自然也行使货币的一切职能,类似的命题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这里有一个知识点必须强调:纸币虽然已经成为真正的货币,能够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等所有职能,但这并没有改变纸币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使用价值的实质。这里所说的“两个没有”,是就其与金银货币的自然属性相比较而言的,就社会属性而言,单位纸币总是代表一定量的价值。这个代表一定量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国家权力赋予的,并且以国家权力强制社会承认的,也即教材所说的,“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至于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多少,则是由国家向市场供应的货币量与市场上需要交换的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容后讨论)。
2.纸币(货币)代表的价值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新教材指出: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这个表述告诉我们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以下简称货币实际值)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道理何在呢?
新教材12页这样写道:“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对教材的这一段叙述。很多师生只记住了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价格,但却忽略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前提。恰巧这个前提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的价值,当纸币成为真正的货币之后,就是货币的实际值。
新教材第5页明确写道:“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按照教材这里的论述,我们应该推理出决定价格大小有两个价值因素:第一,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第二,单位货币的价值量。将价格、商品价值量、货币价值量三者的关系写成公式就是:价格=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货币的价值量。这就是价值决定价格的基本内容。
应当指出的是,金银货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金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当纸币成为货币之后,由于纸币没有价值,单位纸币能够代表的价值量因种种原因与其面值并不一致,所以上述公式应该变为:价格=单位商品价值量/纸币的实际值。
由此分析,新教材将“纸币的发行量”改为:“货币的供应量”后,极有可能出现货币实际值决定价格的试题。事实上在2008年高考时已经有过类似的试题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发行量”改为“供应量”
1.正确理解货币供应量。货币发行量是指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总数,通常包括所有的流通与非流通货币。其中的非流通货币对市场上的物价基本没有影响,而流通货币也即现金发行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行的现金数量,这一部分既包括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也包括单位和居民储藏在银行中暂时不用的存款。显然,以货币发行量的多少决定通货膨胀是不合适的。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各国央行普遍按照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流通中现金(M0),指单位库存现金和居民手持现金之和,其中“单位”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
狭义货币供应量(M1),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可开支票进行支付的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M1加上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
三者相比较,市场上直接购买商品的实际只是M0,所以M0通常称之为市场货币供应量。目前我国货币流通量统计实际就是针对流通中的现金量,即M0进行统计。结合新教材49页对商业银行作用的表述,在对学生的经济常识教学中,货币的供应量就应该理解为M0这个层次,即市场货币供应量,又叫货币流通量。
按照上面的理解,货币供应量计算公式为:
该公式中,现金投入与回笼分别指银行将现金从业务库投放到市场上(包括发放贷款和存款取现)和现金从市场回到银行业务库的数量(包括吸纳存款和收回贷款)。这个公式虽然不见于教材,但却是学生应该理解的,所以很可能成为拉开学生差距的命题内容。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的供应量。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计算公式如下:
这个公式表明了货币需求量变动的基本规律。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该时期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该时期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是以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变为前提的(参见新教材第7页的专家点评)。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国家希望本国的货币稳定,即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基本不变,那么,货币的供应量就应该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一致。参照上述公式,如果要保持物价和币值稳定,货币的供应量公式就应该是:
在社会实际中,如果经济处于增长之中,货币的供应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通货紧缩,表现为物价普遍下跌,阻碍经济增长,此时适当增加货币流通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现实中,价格信息的传递具有滞后性,且需要一定成本,所以国家提供的货币供应量一般比理论上计算出的量更多。但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则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3.物价水平的计算。将上面的货币供应量公式变通可以得到计算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的公式:
从这里看到,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物价水平取决于该国的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和待流通商品数量,其数量关系是:物价水平与该时期内货币供应量成正比,与该时期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与该时期待流通商品数量成反比。
在上述三个因素中,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市场的活跃度决定的,国家对此无能为力,所以,国家调控物价的基本方法就只能是发展生产,增加待流通商品数量和控制货币供应量两个方面。前者就是通常所说的“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后者就是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政策。应该指出的是,发展生产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因而最直接的最有效的调控物价手段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故此,高考命题的重点在于国家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包括定性判别与定量计算两个方面。
4.单位货币实际值的计算。这里所说的货币升贬值理论上是指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增加或减少,表现为市场购买力上升和下降。如原来1元可以购买2单位商品,现在可以购买3单位的商品,这就是货币升值,如果只能购买1单位商品,这就是货币贬值(注意与汇率涨跌落的货币升贬值相区别)。
与货币贬值相对应是通货膨胀,即经济运行中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货币贬值是本质,通货膨胀是现象。如上面所举的例证,本质是货币贬值50%,现象上表现为物价是原来的2倍。
对货币升贬值后所代表的实际价值(购买力)的计算,可以采用两种比较快捷的方法。(1)从物价总水平的涨跌中计算。忽略其他因素,物价总水平与单位货币的实际值成反比。如物价总水平是原来的125%,则1单位货币的实际值是0.80单位。(2)从货币供应量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比较计算。办法是用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除以货币供应量。如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2 000单位,货币的供应量是2 500单位,则1单位货币代表的实际值为0.80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