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管理创新提升环保效能

2018-07-19陈惠陆钟奇振

环境 2018年6期
关键词:东莞市东莞基地

陈惠陆 钟奇振

嗡嗡嗡……蓝天下,一架白色无人机腾空而起,直扑附近工业区。

这是东莞环保局在长安镇一小区32楼楼顶,操纵无人机对周边一平方公里范围内企业废气和扬尘排放污染行为进行巡查航拍。

近年来,东莞不断创新环境管理,大力推广无人机执法、大数据管理、多元共治体系等,环境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人机结合”让偷排无所遁形

“我们的专用无人机可以收集判断VOCs等8种空气污染源的浓度,从而辨别污染源的确切位置。”市环监局陈副局长介绍说。

利用无人机巡查、突击专项行动、联合交叉检查等多种创新方式,东莞实施环保精准执法,有力地形成了震慑环境违法的高压氛围。

根据环保执法难点,东莞摸索创新了一套地面人员检查与空中无人机航测航拍的“人机结合”执法模式。

“去年中堂有群众举报湛翠村存在异味,如果以往的人力排查,需要调集2~3个执法组,花1~2天进行排查。”陈副局长介绍,对此,东莞市环境保护局果断启用“人机结合”的模式,通过无人机搭载VOCs监测仪进行航测,地面站电脑集成分析系统将浓度数据、坐标数据和区域卫星地图叠加生成VOCs浓度区域分布示意图,仅仅耗时30分钟就发现某区域的均值高出4倍。随后,执法人员直奔异常点位,3家直排有机废气的工厂被抓现行,群众对处理结果表示非常满意。

“现在无人机应用已经常态化。”陈副局长说,下一步,东莞将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精细化“人机结合”的执法模式,并拓展到水、生态等领域,让违法偷排污染企业无所遁形。

去年11月,一场全市环保部门参与并联合法院、公安等部门,时间长达100天的“环保亮剑”百日行动在莞邑大地全面展开。

“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一批突出环境信访案件,打击一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深入排查和处置一批环境安全隐患,提升市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市环保局副局长香杰新表示。

“亮剑”百日行动期间,市环保部门开展了“碧水蓝天”“绿盾”“百宗重点环境信访案件”“饮用水源环境安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等多个专项行动。为了增强环保执法的效果,市环保局还联合公安部门和法院分别开展“利剑行动”和“清风行动”。通过公安、法院的执法行动,震慑环境违法行为。

“为打破日常执法惯性思维,营造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市环保部门创新异地交叉执法的方式。”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说,行动共出动人员1650人次,检查企业780家,责令191家存在较轻环境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现场查封1家废气直排的企业,对3家存在私设暗管违法行为或未批先建违法行为的企业立案查处。

针对突出区域和行业环境问题,还开展区域清查和专项整治,采取集中用兵的方式,调度全市执法力量在污染问题突出的区域,开展了5次网格化地毯式清查,现场对161家存在轻微问题的企业责令其进行整改,并对82家涉嫌存在环境违法行为企业立案处理,查封了5家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或污染物直排的企业。

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数据助力提升业务效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准高效辅助执法,增强公众参与度……

东莞市环保局根据省市有关“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及东莞市大数据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当前东莞市生态环境管理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未来三年环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建设构想。

“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已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东莞市环保局副局长香杰新表示,“加强环境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有助于高效开展环境管理、监管与服务工作,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各项环保业务系统建设是搭建环保大数据平台的基础。环保大数据建设工作筹备小组工作人员叶工程师介绍,“早在2002年,东莞市环保局就积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环保管理与服务,目前已建的各类业务系统多达21个。2016年,为推进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东莞市环保局从业务应用入手,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优化,整合了主要业务信息系统,建成了环保数字管理平台,初步构建了全市环境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业务信息的共享与查询。”

然而,目前环保工作类别繁多、数据量大,不同部门、不同工作经常会对同一个数据进行收集,原有各个业务系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存在同一数据来源不统一,出现“数据打架”的情况。叶工介绍,“基于以上问题,根据建设构想,通过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环保智库打造环保助手,构建智能化环保管理大脑,辅助环保业务开展,协助环保任务分派调度,实现问题导向实行精细管理。”

环保大数据平台将建成统一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各业务将基于此中心开发相关应用模块,实现业务信息共享与数据交互,确保环境管理业务数据的唯一性。同时加强工作人员管理及实现后勤事务科学化管理。

通过环保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环境质量监控、点源违法行为执法监管,同时有效辅助执法人员开展环境违法查处工作。环保大数据平台也可为企业提供更实用更优质的环境管理服务,打造东莞绿色超市,建立环保绿币服务体系,倡导绿色消费,同时强化社会公众服务,增强社会公众对环境管理的参与度,提高公众环境獲得感。

根据建设构想,东莞将分三步走,计划自2018年起用三年时间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大数据管理服务机制。

公众参与构建多元共治

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东莞大力拓展环境宣教,创新开展了环境文化节、环境教育基地“1+N”模式等,极大调动企业、公众环保参与,推动环保多元共治。

2017年12月2日,第二届广东环保诗歌大赛暨首届东莞市环境文化节获奖作品推广展示会在市民艺术中心星剧场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珠三角等地市的环保爱好者,东莞市各镇街学校、企业、市民代表近900多人参加闭幕展示活动。

随着众多获奖作品的精彩亮相,首届东莞市环境文化节也隆重落幕。为配合东莞市委市政府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部署,去年4月份以来,东莞市环保局联合东莞市委宣传部等多个部门开展“水—生命之源”首届东莞市环境文化节活动,7个月时间,开展了10场竞赛、10场讲座、百次展览、百次活动,水污染治理成果巡展、“绿书架进校园”“环境教育论坛”、水专题系列专家讲座、百场环保电影放映、“世界地球日”千人徒步、“亲亲大地”自然教育系列活动、“湿地精灵”野生鸟类摄影图片展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超過十万市民学生参与,在全社会营造了“全民治水,共享幸福”的浓厚社会氛围。

“又好玩,又受教育,真的开眼界了。”4月,全省首次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座谈会上,40多名参会代表走进位于东莞麻涌环保热电厂对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Hello自然课”和生动活泼的垃圾分类课程使大家啧啧称赞。

城市污水垃圾等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推动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依托环境教育基地,东莞对环保设施开放体系走在了全省前列。

2014年,市环保局委托广州大学编制了“东莞市环境教育基地建设规划”,启动了“1+N”社会环境教育网络体系建设,打造“综合性基地+专业性基地+主题基地”的核心网络,即以1个综合性环境教育基地为中心,辅以5个专业性基地:粤丰环保教育中心、大气环保体验馆、循环经济馆、水馆、自然生态体验教育基地,以及其它的专题展馆,突出展示了绿色科技、低碳文化、极简生活、绿色供应等主题,最终形成全市内容全面、数量全覆盖、形式鲜活、现代化、市民喜闻乐见的环境教育大格局。

有了良好的硬件基础,课程、管理等软件也高标准推进。“建好环境教育基地的硬件设备后,我们也深入研究如何让市民便捷使用,高效利用,并配套相关课程。”市环保局宣教中心熊主任说,东莞开发了“绿色公民”体系 ,市民在各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凭借活动登记的积分,就可以申报“绿色公民”奖项,获取每年的活动奖励。其中,仅仅东实新能源循环经济教育基地的“Hello 自然课”,去年开放至今已接待学生团队等5000余人次。

同时,环境教育基地的标准化管理、讲解人员统一培训、发放统一的专业课程、针对各基地特点开发特色培训,也将使各环境教育基地实现“软硬”兼备。部分教育基地建成后还将由专业的环保NGO组织进行运营管理,以确保设施的高效运转及教育效果的突显。

猜你喜欢

东莞市东莞基地
东莞,东莞
莞香
2018年广东东莞荔枝收成看好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
走进东莞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价格等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