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气
2018-07-19王勉
王勉
翁同龢曾撰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此联道出了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有静气之人。
翁同龢是晚清时期的风云人物,曾做过两朝皇帝的老师,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士。他所言的静气,是阅尽历史而得出的结论。静气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面对周遭世界的气度。纵观古今,凡能成大事者,都有一个共性:在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不紧张慌乱,不手足无措,不面如土色,不自乱阵脚,往往沉着镇定,从容应对,從而化险为夷。这也就是古人所推崇的,在山崩地裂面前,面不改色,心静如水,谈笑自若。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是由静气而生的一种处世态度,是很高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常人尽管难以达到,但在失意迷茫时,静心,聚气,慎对,细味,还是会有所得。静气,是一个涵养修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追求的是平衡,达到的是和谐,积蓄的是底蕴,凝练的是精神。
胸怀静气,超越自我,就是一种淡然处世的态度。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佳句流传至今,被许多成功者引为座右铭。
诸葛亮是高人,对人生之悟性超过常人。他一指胸前,一指远方,示儿宁静,诉说着静气才能让人不惊慌失措,不心烦意乱,不神不守舍,不急火攻心,从而去掉身上的俗气、躁气,从而行得更远的道理。这种远,不单是指路遥,更是指眼界之远、心胸之远、思想之远。这种远,使静气更有底气,即使天将要塌,也依然沉得住气。
前秦号称百万雄兵,东晋主帅谢安统兵不足十万迎战,明知兵力悬殊,却不慌不忙下棋。前方军报传来,他看一眼照下不误。旁人斗胆问战况,他答:“小儿辈遂已破敌。”号称虎狼之师的前秦军队在这种宁静的叙述下,于淝水灰飞烟灭。
三国魏将司马懿率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扑来,诸葛亮统2500名老弱病残之兵,却沉稳如常,大开四面城门,从容登城楼,凭栏焚香弹琴。此一幕是诈,却因为“表演者”安静从容到了极致,凭借气场吓退多疑的司马懿。
大事面前有静气,修身道行深几许?只道说易做难。故而,静气是一种大气度,是人生一种定力。
静气是大气,更是一种正气。胆小如鼠之辈身上,是不可能有的;心怀鬼胎之流那里,也不可能见到。静气是坚忍的意志,是不败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