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际求救信号是“SOS”
2018-07-19宋方方
宋方方
众所周知,“SOS”是国际通用的紧急求救信號,很多人以为这三个字母是英文单词的缩写,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代表的只是国际摩尔斯电码。
“SOS”的诞生与海上救援有着直接联系。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蒸汽机、螺旋桨相继发明并被用于航海。但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如果船只在海上遇难,船上的人往往无法求救。
后来,无线电报机发明后,人类开始使用摩尔斯电码传递信息,这成为航海通信的福音。
1896年,海岸与船舶之间实现了第一次无线电报通信。
两年后,英格兰海岸附近的一艘船通过无线电发送求救信号成功获救,这就是最早的无线电救援记录。
但是,无线电在当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国语言不同,因此求救信号五花八门。此外,各种无线电设备常常不兼容,导致电报发送不成功。
1903年,第一届国际无线电会议召开,马可尼无线电公司提出的“CQD”成为国际通用的遇难信号,“CQ”即“Callto Quarters( All Stations Attend)”,是“全部台站皆应答”的意思,后面加上一个“D”表示“Distress”,是遇难的意思。
但是,“CQD”与一般呼叫“CQ”只有一个字母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届国际无线电会议召开。一位德国专家建议使用“SOE”作为统一遇难信号,但有人提出字母“E”在摩尔斯电码中表示一个“短音”,在拍发或接收时容易被误解或错过。
经过商量,大家决定用第一个字母S代替E。于是,“SOS”就成为国际统一无线电遇难求救信号。它在摩尔斯电码中由“三个短音”加“三个长音”加“三个短音”构成,简短、准确、连续而有节奏,在电报中最易发送,也最易辨识。
1912年4月14日晚,“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十分钟后船长下达命令,发送求救信号。一开始发布的,是之前公认的求救信号“CQD”,却一直没有得到回应。
此时距离最近的“加利福尼亚号”上没有报务员值班,错过了求救信息。
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报务员菲利普斯决定:“发送‘SOS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新的国际通用救援信号,它可能是最后的获救机会了!”
菲利普斯的决定是正确的。“泰坦尼克号”发布的“SOS”信号,幸运地被远在纽约的一个叫萨洛夫的人接收到。意识到事态严重的他果断用无线电向全世界播报了这一消息。
经过漫长的一夜,救援船只终于赶到出事地点。
“泰坦尼克号”的悲剧让人们认识到了通信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船舶装备了无线电报设备,而且还实行24小时全天候无线电信号监听。
从此,“SOS”救援信号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飘荡在大洋上空的“滴滴滴一哒哒哒一滴滴滴”的无线电波意味着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