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拍岸的声音
2018-07-19肖复兴
肖复兴
对于大合唱,我一直是格外倾心,觉得它有一种神圣的感觉,会随着那么多人整齐洪亮的声音发出,如浪一样地连天涌来。总觉得那声音来自心底,也来自天宇之间。人的声音伴随着天风猎猎,会让人感到人的内心原来是可以和天空一样浩瀚无边的呀。
第一次见到合唱团,是1 960年的9月1日。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小学毕业,考入北京汇文中学。那时,我13岁。
学校开迎新会,有学校合唱团和慕贞女中合唱团联合演唱的全本《黄河大合唱》,指挥是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叫纪恒,是一位口琴演奏家。那时,我见识很少,第一次见到这样庞大的合唱团站满整个舞台,声音灌满礼堂,回荡着,如惊涛拍岸,极为震撼。
我们学校和慕贞女中过去都是教会学校,合唱的传统由来已久,持续了一個世纪之久。我一直认为,合唱的传统来自宗教。中世纪教堂里的格里高利圣咏,开合唱之先河,很多人从童年就参加教堂的唱诗班,据说那时各种各样的合唱曲就有一千多首。文艺复兴时期有名的音乐家帕勒斯特里那,小时候就是唱诗班的成员,成年后所创作的几百首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合唱曲。
老作家林希先生,也格外钟情合唱,从小是合唱团的团员。他曾经说:“站在合唱队列里,立即有了神圣感。”我特别赞同这个说法。这种神圣感,让合唱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演唱。因为独唱或重唱,可以有属于私人化或宏大叙事的种种丰富的情感在内,却难有这样来自天外之音的神圣感。神圣感需要有一定的人数和空间。
这样的神圣感,我拥有过一次,是我高三的时候。我作词,同学作曲,另一位同学指挥,全部由同学参加伴奏和演唱。
那个大合唱完全是模仿当时红极一时的《长征组歌》的合唱模式,在北京市好多所中学里演出,小有轰动。那一次,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大合唱,正如林希先生所说:“站在合唱队列里,立即有了神圣感。”更何况,那里面有我充满情感的创作。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碟片,我长久保存着。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演出,我专门去听过。那真是天籁之音,没有任何杂质,纯净得如同婴儿的眼泪,听得你忍不住要落泪。
我最喜欢的大合唱有两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和《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第一次听到,是由我们学校和慕贞女中合唱团演唱的。这首大合唱在我们汇文中学的校园里听到,和在别处听到,感受与意味都不一样。不仅因为曲子哀婉动人,而且作曲者是我们学校的特级数学教师阎述诗先生,所以听来多几分亲切。它几乎成为我们学校的校歌,常常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响起。最难忘的一次,应该是在阎述诗老师逝世时,在学校的礼堂里,听校合唱团唱这首合唱曲目,刚听到第一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很多同学和老师就流下眼泪。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几年前从电视里听到的,无伴奏合唱,一群孩子唱得实在动人,有一种这是一颗颗尘埃落定心和一切都归于圣洁和虔诚的感觉,让我忍不住抬起头看看歌中唱的月亮,是不是还这样清澈、透明。在以后的很多日子里,我都在电视里找这首合唱,希望和它重逢。可惜,我再也没有找到。或许,此曲只应天上有,给予我的机会只有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