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广场:“环保约谈”
2018-07-19
北京青年报:
“环保约谈”地方政府 威力有多大?
2014年原环保部总共约谈6个地方政府,2015年、2016年、2017年这一数字则分别为18个、8个和23个。显而易见,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后,原环保部对地方政府的约谈开始加速。今年5月,被环保约谈的地方城市数量已达到10个。
从2017年开始,原环保部开始启动大规模集中约谈,将被约谈城市的政府主要领导请到了位于北京的部机关里,城市数量有时多个,而且基本都是公开约谈。这种趋势变化反映了约谈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当然,尽管组织的难度加大,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从被约谈的兄弟城市那里,我们学到了整改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对于他们出现的问题,我们会坚决避免。”这是多名被约谈官员表态时说过的一句话。
不断加码的约谈效果如何,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刘长根给出的评价是,“环保约谈这些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作为督政的两柄利剑,约谈正在和量化问责紧密结合。约谈与问责的紧密结合无疑将持续传导环保压力,让环保不是“一阵风”,而是地方政府工作的常态。
工人日报:
环保约谈不能为谈而谈
约谈不是为了让谁难堪,而是为了守住各种“红线”、底线和生命线,促进和保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序、稳定和安全,提高治理水平和效能。约谈是相关部门为地方政府偏离方向的行为“踩下的刹车”,再起步时,“驾驶员”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更安全守法驾驶。
约谈制度自建立以来,在敦促地方政府履行环保职责、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绿水青山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并且这种约谈地方“一把手”的趋势和力度在生态环境部取代原环保部后有增无减。通过报道可知,九成以上的地方没有被第二次约谈,这说明大多数约谈都带来了改变,取得了实效。
不过,对约谈及其效果,公众还是有些担心的,比如,约谈的方式是不是太温柔了,地方政府会当回事儿吗?被约谈者回去不落实怎么办?约谈会不会只是走走过场?这些担心反映了公众对约谈制度的期待,也应该是相关部门今后实行此项制度需要努力的方向。
约谈不空谈,环保才不难,只有提高约谈的“含金量”,让约谈不仅是一次面对面的沟通,还要有后续的切实整改,不仅是针对一个地方在督促、施压,还要震慑更多存在类似问题的地方,才能保证其功效和能量得到最大发挥和释放。
中国经济导报:
约谈成“实”谈环保才不难
从通报、约谈到问责,不难发现,我国环保督察工作正在不断深入,且始终保持不断加码的高压态势。实际上,近年来,环保约谈越来越常见,约谈已是环保部门的一大监督利器。
如果说综合督查是“把脉会诊”,那么公开约谈则是让地方党政一把手“红脸出汗”。在约谈形成的巨大政治与舆论双重压力之下,地方“一把手”无不高度重视,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大力度向污染宣战。而环保约谈存在的现实意义,也莫过于此。随着环保约谈这把利剑屡屡出鞘,再加上区域限批、挂牌督办等硬性措施的跟进,约谈的效果逐步得到释放,各地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也能够得以解决。
不过,环保约谈也并不是“万能钥匙”,比如,此次因涉气问题被约谈的邯郸和阳泉都已经不是第一次,但显然整改还是没有到位。说到底,约谈是一件利器,但绝非做好环保工作的唯一路径。无论是约谈的上级监督部门,还是被约谈的下级职能部门,都应该恪守己任,将约谈作为切实提升民生环境的手段,落实工作、主动担当、将约谈工作落到实处。
青岛日报:
环保约谈,阳光下的较真有力量
如果评选执法问责的“劳模”,生态环境部门当之无愧。全天候盯紧空气质量,对污染爆表的城市坚决动真格,特别是针对一些高频度问题,如政府监管不到位、重污染天气应对流于形式、企业违法排污问题突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监测数据造假等,不留情面地予以精准点穴专项整治。约谈城市,让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们在阳光下“红脸出汗”、如坐针毡,激发出知耻后勇奋起直追的原动力。
生态环境具有敏感性、脆弱性的特质,破坏容易修复却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有一股敢较真、善较真、能较真、爱较真的韧劲和冲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环保约谈这种“阳光下的较真”效果令人欣慰:接受约谈时多市市长表态称保证不会有第二次,而确实有90%以上城市没有被第二次约谈,绝大多数被约谈城市通过层层传导环保压力、压紧压实责任,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改变了环保不达标或排名靠后的窘状,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有约必谈、有责必问,辣味十足、不遮不掩,作为一项制度设计,环保约谈彰显 “阳光下较真”的巨大现实力量,成为责任链条和问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