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
2018-07-19黄慧诚李乙生
黄慧诚 李乙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讲话时,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
作为一座以“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为战略目标的城市,惠州如何为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贡献环保力量,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惠州市环保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辉。
以环保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时代广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生态环保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既是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生态产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倒逼发展转型升级,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效抓手。
作为惠州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履行好本职工作,落实上级交给我们的生态环保任务,就是我们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最直观体现。我们将以环境保护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保护好惠州的好山好水好空气。重点就是要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我市持續提升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分管副市长实行周研判月调度具体抓,对全市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进行统一指挥。我局会同全市有关单位和县区,制定实施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1+N”攻坚方案体系,全方位推进污染治理工作。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联合水务部门推动逐级签订河长责任状,压实各级河长责任,会同各县区政府及住建、农业等部门打好重点流域污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河涌污染、工业污染、东江江面沿岸污染六大歼灭战,确保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打好蓝天保卫战,联合发改、经信、交通等部门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三大结构”调整优化,强化工业、移动和面源三大领域治理和管理,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污染防控,打几场标志性的歼灭战,进一步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排名稳居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前列。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体系,逐步开展污染地块修复,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二是全面管控环境风险。我们将继续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一方面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制度,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社会经济建设中“调节阀”的作用,倒逼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确保我市发展不超载、底线不突破,从源头防控环境风险;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环保执法监管,今年全年开展春雷、清夏、秋风、凛冬环保专项执法行动,全方位、全时段加强环境管控,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全面清理“散乱污”企业,增强环保执法震慑力,在全市形成高压的环境严管态势,确保全市环境安全。
三是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改革。当前我们的生态环保体制上仍存在制约环境保护水平持续提高的因素,比如生态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多头管理现象仍比较突出,部门之间存在责任交叉重合、权责不清等。下来,我们将按上级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环保机构执法监察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同时提前谋划生态环境部门改革工作,推动构建统一监管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此外,我们还将在今年制定出台西枝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在市域范围不同主体功能区(行政区)之间开展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不断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探索解决生态环保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继续推动生态环保考核制度改革优化,提高各级各部门党政责任考核的“绿色比重”,尤其是完善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体系,加强评估结果应用,探索将GEP变化情况与党政领导责任考核挂钩,用绿色指挥棒引导各级各部门培养绿色的政绩观,自觉落实生态环保责任。
助推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共建共享“惠民之州”
惠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市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具体实践。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决策部署,为惠州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全力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第一,当好参谋助手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参与综合决策机制,推动将绿色化理念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建设全局,贯彻落实到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环境“底线思维”,以统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积极参与市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引领全市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第二,协同各职能部门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将加强对各县区的督导指导,牵头组织全市各级各部门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任务,尤其是全面打好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我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
第三,发动全民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将继续加大环保宣传引导力度,提升全体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人民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同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动广大市民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出谋献策,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共享优美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