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炭产业转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为例
2018-07-19丁铎栋
丁铎栋,刘 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9)
引言
淮南市作为安徽省辖区地级市,位于中国华东腹地,地处安徽省中北部,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地理位置优越。辖区总面积5 533 km2,辖5区2县,1个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2个开发区;常住人口345.6万(2016年末)。同时,作为一个煤炭储备极为丰富的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也是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淮南地区煤炭产业对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缓解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高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区域能源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1]。
近年来,伴随着煤炭资源渐趋枯竭、部分煤炭生产部门产能过剩等问题,以煤炭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不善,开采方式粗犷,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结构性矛盾凸显等众多因素使得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将结合产业经济学、供给侧改革理论等经济学专业知识,以安徽省淮南市煤炭行业为例,浅析我国煤炭产业转型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据此提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1 全国煤炭产业现状分析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是我国储量最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我国的能源产业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煤炭产业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煤炭产量供大于求
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加上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转型,作为煤炭消费主力的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不断下降,而煤炭消费比重较低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不断上升,从而导致当前中国煤炭消费量的增速逐渐放缓。在国内外的环保压力下,中国的能源替代不断加速,对煤炭的需求量也有所下降。从供给角度看,随着2003—2012年间中国煤炭价格的快速上涨,煤炭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煤炭产能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煤炭产业总产能达到56.47亿t。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煤炭生产总量为36.8亿t,同比下降3.5%,产能利用率仅为65.17%,产能过剩20亿t,产能利用率仅为65%。这是因为,30余年的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掩盖了煤炭行业的结构性问题,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煤炭产能迅速扩大,以至出现当前产能过剩的困境。
1.2 煤炭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
淮南市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4.2%,不但低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从而导致资源破坏浪费严重和资源配置上的不合理。此外,我国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参与矿业权竞争,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3 煤矿安全基础薄弱
我国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相继进入了衰老报废期,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数量众多的乡镇小煤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安全方面投入少,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1.4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远远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此外由于回采技术落后,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2 淮南市煤炭产业特征与现状分析
淮南是名副其实的“能源之都”,其煤炭远景储量逾444亿t,已探明储量达到153亿t,占全国煤炭资源的19%。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淮南市得以迅速成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煤炭资源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毫不夸张的说,煤炭支撑起了淮南市经济的发展[2]。
2.1 淮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特征
目前,按照我国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包括地级市、地区等地级行政区和县级市、县等县级行政区)。资源型城市的设定结合该地区资源储量条件、开发利用情况等进行动态评估调整,并根据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四种类型。2013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淮南市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处于成熟性资源城市之列。
2.2 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
淮南市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合肥经济圈成员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长期以来,淮南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造成了以煤电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与能源需求结构的迅速变化,以传统煤炭行业为主要发展模式的淮南市,其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能源结构的多样化、能源革命的进行使得煤炭产业发展艰难
能源革命对煤炭产业的最直接冲击就是动摇和改变了煤炭的战略主导地位,这预示着对煤炭能源的需求将会发生相应的量变和质变。量变就是使用了其他清洁高效的替代能源,从而就必然减少对煤炭的需求量。质变就是对煤炭产品的需求将由过去的以原煤状态需求为主,向二次能源(发电)及其他更加清洁高效的煤炭能源产品(气化、液化)转变,使煤炭产业从以煤炭开采为中心,向煤炭产品的制造为中心转化。因此,煤炭产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煤炭生产不仅体现在提高开采过程的效率,更重要的是煤炭产品的制造和转化,例如采用更为高级的煤化工、煤气化、液化和煤电转化等技术。由于煤炭需求总量的减少,将会对煤炭生产产生重大冲击,主要表现为煤炭产能过剩,价格下跌进而使产业不景气。煤炭产品的创新将对煤炭生产技术创新提出挑战。可以预见,能源革命将会带来煤炭产业结构及其技术体系的革命性变化。
能源革命对传统的煤炭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严峻挑战。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表现形式的粗放的、低水平重复的、以数量为目标的发展方式难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以集约化、洁净化、高效化、价值增值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对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从要素流动、技术创新、产业关联、人员素质和产业组织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变革。
随着近些年新型且相对清洁的一批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沼气等的普及利用,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同样也使得煤炭需求量逐渐减少,煤转化利用已从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产品为主的传统产业,逐步向以石油替代产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从一个方面看,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得到提升,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其社会效益不容小觑;而另一方面,这对淮南市乃至全国的煤炭行业造成不可忽视的冲击。
2.2.2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缺少适合煤炭产业长期发展的产业链
长期以来淮南工业经济“一煤独大”,工业中的煤电产业处于绝对支配地位(2015年为76%),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根据《淮南统计年鉴2017》,2016年淮南市第二产业对全市GDP贡献率为51%,单纯工业对全市GDP贡献率高达44.20%,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较大比重。另一方面,近年来淮南市GDP增速的整体放缓,与对煤炭的长期依赖不无关系。
此外,淮南市整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占比小,经济外向度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十分严重。在淮南地区占有大部分社会及人力资源的两大传统煤炭企业,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淮南矿业)和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原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近些年来也由于经营不善、煤炭产业整体低迷等一系列原因,使得企业生产效率较低,员工积极性不高。
2.2.3 环境污染严重
淮南市的开采方式仍以传统的粗放型开采方式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环境治理成本不断增加。根据淮南市政府网站数据,截至2015年底,全市以形成了245 km2的采煤沉陷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9.4%;涉及人口33.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并以每年极快的速度不断扩张,造成大量良田和基础设施的永久性损坏,对所在地区人民生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损失不可估量[3]。
3 制约我国煤炭产业转型的因素
自2015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李克强总理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三去一降一补”五个方面着力,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产业转型升级理所应当的也属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煤炭产业转型的过程中,仍存在较多棘手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图1 煤炭生产产业链结构图
3.1 产业链较短
从煤炭产业自身发展条件来看,其产业链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中形成的链条,主要有煤电铝产业链、煤焦化产业链和煤铁钢产业链等(如图1);第二种是为提升产品价值及产品营销中产生的产业链条,这种产业链的形成方法则不仅仅局限于煤炭产品,而是向煤炭相关的产业延伸,例如发展矿、路、电、港一体化模式,另外还可以向油、化等延伸,形成煤炭产业一条龙经营;第三种是由煤炭派生资源的利用以及由煤炭衍生出来的新兴产业开发利用中形成的一系列产业链条。
当前,我国已基本具有第一、第二种形式的产业链,但在第三种产业链条上显得较为单一,且产业链延伸的不够广泛,仅限于某一个产业,难以进行较为精准广泛的延伸,这就使得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较为缓慢且存在瓶颈。
表1 2017中国煤炭企业原煤产量八强名单
3.2 企业间竞争过度
在全国煤炭产业转型及去库存等大形势下,我国煤炭企业平均规模小,但数量众多,在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极不合理,竞争过度问题也极为明显。
由表1十强煤炭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出,神华集团2016年煤炭产量达4.3亿t,市场占有率高达12.65%,而其他煤炭企业远低于神华集团[4]。
根据行业集中度指数(Concentration Ratio),RCn计算公式为:
其中:RCn为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为表示第i家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n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数;N为产业内的企业总数;Si为第i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
通过计算可得出,我国四强煤炭企业集中度指数RC4=24.08%,八强煤炭企业RC8=35.92%。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如下页表2所示),将产业市场结构粗分为寡占型(RC8≥40)和竞争型(RC8<40%)两类,其中,竞争型又细分为低集中竞争型(20%≤RC8<40%)和分散竞争型(RC8<20%)。根据我们得出的数据,可以确定的得出,我国煤炭产业内存在低集中度和竞争过度的现象。
3.3 技术创新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是技术进步与创新,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出自己产业的技术体系。对于煤炭工业来说,科学技术同样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供给侧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大形势下,我国煤炭产业仍缺乏技术创新,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较少,煤炭开采工作仍大量实行人工开采,机械化水平不高。在技术引进上,煤炭企业的科技引进程度低,缺少先进技术的支持,有关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煤炭企业的总体研发支出仅占所有支出的5.47%,也体现出创新意识较为淡薄。
表2 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对市场结构进行的分类
从专业人才引入上看,在产业转型初期转型难度大且不同企业、不同地区情况存在差异,这些因素都使得煤炭产业转型缺乏经验,而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型人才更显得弥足珍贵。
3.4 负外部效应高
煤炭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大部分只注重煤炭经济的发展进步,而忽略了生态问题。煤炭产业属重污染行业,其生产过程往往会引起大量的环境污染。煤炭开发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面塌陷。随着煤炭开采规模的扩大,矿区的地表塌陷面积越来越大,大量农田及居民住宅塌陷,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损失,其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各区县城郊及农村地区。第二,固体堆积物及污染性气体的随意排放。煤炭开采过程会排放大量的煤矸石,而这些煤矸石大多堆积在矿区地表,堆放在室外的煤矸石大约有10%的概率会发生自燃,并同时释放大量有害气体。煤矸石堆积的越多,产生的有害气体也会越来越多。第三,水体污染。相关研究发现,每开采1t煤,就会造成2.54 m3水资源的破坏。这种负外部效应难以估量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5]。
4 对策及建议
4.1 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煤炭加工深化细化,提高产品附加值。着眼整个产业链的培育,实施煤与非煤并重相结合的产业战略,注重产业的上下游关系、旁向、侧向联系和产业关联,从原料——加工制造——配套全过程统筹考虑,建立并完善第三种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逐步淘汰掉高耗能、低效能企业,及时消化过剩产能。
4.2 推动煤炭产业集群
集群战略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从理论上讲,当煤矿产业规模扩大时,由于共享基础设施及市场信息的优势,这些相对固定的成本被分摊到更大的销售额上,单位煤炭生产成本会下降,进而表现出显著的规模经济性,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在市场配置资源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下,淮南煤炭产业集群更离不开当地政府有效的宏观调控。淮南市基于“先矿后市”的特殊历史背景,还实行过局管市体制。城市建设先天不足,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更需要政府从产权机制、融资渠道等方面完善企业和机构网络,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企业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形成知识外溢,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4.3 加大技术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表明,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建立在技术内生性基础上的内生增长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H为人力资本投入,r为资本收益率,δ为人力资本的生产系数,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该公式实际上突出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对产业转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出煤炭产业的技术体系。把技术创新作为煤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加大对技术研发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着力向煤炭研发、设计、营销、供应链管理、品牌和专业化服务等价值链两端的关键环节延伸。
需要看到,技术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扩大煤炭相关专业人才的储备,是实行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夯实我国煤炭产业研发基础,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人才激励措施,进一步提升当前在煤炭开发领域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针对现阶段我国在其他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当缺乏的实际情况,充分调研,摸清各领域人才需求真实情况,制定确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供长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层次、有步骤地弥补人才缺口,利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煤炭产业发展的基础抓手,推动煤炭产业的有序、稳定、可持续发展[6]。
4.4 纠正负外部效应,加大环保力度
对于煤炭生产过程中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应当及时防范与解决。
4.4.1 大力推行煤炭清洁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实施于生产过程的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险。目前来看,淮南市的煤炭生产模式仍较落后,废弃老化设备众多,生产规模不经济,工业投入消耗高、产品成品率低,资源使用浪费,污染排放量大,致使资源流失严重、环境严重恶化,推广清洁生产势在必行。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节约原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在废弃排放物前进行一定处理以降低其数量和毒性,加强对生产部门的管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7]。
4.4.2 实施人才保障及约束机制
一方面把环保机构的设置和环保专业人员的配备作为煤炭企业存在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负责人职业资格考试,环保是必考内容,环保考试不合格,不得担任煤炭企业负责人,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环保违法违规行为,取消煤炭企业负责人职业资格。
4.4.3 增加违法成本,促进外部效应内在化
一方面,把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煤炭及其它资源的浪费等诸多要素货币化以后纳入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使企业外部成本全部内在化,通过成本杠杆的调控促使从业者不仅重视环境保护,更自觉主动地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于违法行为,通过严厉的处罚使从业者不敢违法。特别要从经济上对违法者高额处罚,大幅度提高违法者的经济成本,从而减少从业人员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