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瘫患儿弱视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07-19鹂,尹

西南军医 2018年4期
关键词:斜视弱视屈光

项 鹂,尹 雯

脑瘫(CerebralPalsy)简称CP,为新生儿出生前及出生时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姿势障碍及中枢性运动障碍,常伴随惊厥发作、感觉障碍、视听觉障碍、智能落后及行为异常等症状,影响患儿生活质量[1,2]。我国CP病发率约3%,是造成我国儿童视觉功能出现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视觉障碍中弱视占有很大比例,超过50%[3]。为提高脑瘫患儿视力及治疗效果,本研究给予脑瘫弱视患儿普通遮盖治疗、弱视综合治疗仪(红光闪烁和蓝光光刷治疗,有旁中心注视的给予后像治疗)及弱视训练软件(眼博士)治疗,并将治疗前后患儿情况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采用弱视治疗的16例脑瘫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7例,女性9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5.2±2.1岁;其中3例为混合型脑瘫,13例为痉挛型脑瘫。纳入标准:(1)满足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痉挛性脑瘫诊断标准[4];(2)符合2011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规定的弱视诊断标准: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为弱视;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5];(3)患有病理性眼部疾患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等疾病的患儿不属于本次研究对象;斜视性弱视患者经斜视手术矫正后方可纳入研究;(4)患儿家属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回顾性资料采集 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单/双眼发病、治疗前/后裸眼及矫正视力、注意力时间及患儿的注视性质。

1.2.2眼科检查 包括裸眼及矫正视力、屈光检查、验光,需配镜者戴镜治疗;裂隙灯与眼底检查排除眼部基础疾病;检查患儿眼位、眼球运动、注视性质等;应用Bagolini线状镜与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了解治疗前后双眼视功能及立体视功能。

1.2.3弱视治疗方法 患儿戴镜矫正屈光不正后给予普通遮盖治疗、弱视综合治疗仪(红光闪烁及海丁格刷治疗,有旁中心注视的加后像治疗)及弱视训练软件(眼博士)治疗。患儿每天早晚各进行1次弱视训练,每次约30分钟。根据患儿不同情况有计划性安排2个不同训练项目,每个训练项目持续约8-10分钟,休息5分钟后继续下一个项目。每3个月对患儿进行复诊,测量患儿裸眼及矫正视力,了解注视性质,根据检查结果相应调整训练方案。半年后随访,统计数据结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患儿治疗前后左右眼视力及注意力保持时间。(1)视力:于治疗前后对患儿左右眼裸眼及矫正视力进行测量;(2)注意力保持时间:于治疗前后对患儿注意力保持时间进行计时,观察训练期间时间保持的持续性;(3)了解治疗前后注视性质:中心注视或旁中心注视。

2结 果

2.1一般情况统计 所有患儿均为双眼弱视,无单眼患者。伴有眼球震颤者2例(12.5%)。治疗前矫正视力≤0.1者3例(18.75%);矫正视力0.2~0.5者12例(75%);矫正视0.6~0.8者1例(6.25%)。治疗半年后复查,除2例患儿视力无明显提高外,其余14例患儿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提高1行者6例(37.5%),提高2行者7例(43.75%);提高3行者1例(6.25%)。2例眼球震颤者,震颤症状无明显改变。

2.2视力 14例患儿左右眼矫正视力均高于治疗前,治疗成功率87.5%(1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6例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视力对比(±s)

2.3注意力时间 治疗前患儿平均注意力时间(4.2±9.4)min,治疗后为(8.4±8.1)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5)。

2.4固视性质改变情况 治疗前中心注视患儿10例,旁中心注视6例。后像训练半年后除2例患儿仍为旁中心注视外,其余4例患儿转变为中心注视,注视性质改变成功率为66.67%(4/6)。

3讨 论

脑瘫是较为常见的儿童疾病,患儿多存在语言障碍、运动障碍、视听觉障碍、姿态异常、情绪和行为异常、癫痫等症状,其中视听觉障碍所占比例最高[6,7]。视觉中枢是双眼视网膜影像融合的生理基础,在两侧大脑半球内纹状旁区(18区)、纹状区周围(19区)、额叶、顶叶和颞叶都与视觉活动有关系[8]。因此当大脑皮质受损范围较大时,视觉中枢和联合区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视力发育障碍,视功能受损,随即引起弱视或进一步导致屈光性斜视等等。在以往的报道中,脑瘫患儿弱视的发病率可高达28.2~47%[9,10],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本研究对16例脑瘫弱视患儿进行常规遮盖治疗和弱视综合治疗仪(红光闪烁及海丁格刷治疗,有旁中心注视的加后像治疗)及弱视训练软件(眼博士)治疗,通过治疗前后裸眼及矫正视力的配对比较了解弱视训练对脑瘫患儿有无明显疗效。半年后结果显示,16位患儿除2位视力无改善外,其余患儿均有明显提高,矫正成功率87.5%,说明尽管脑瘫儿童的弱视多为视觉中枢破坏引起,临床上只要及早对其进行干预,予以视觉或图形刺激其视觉发育,仍有好转的可能。之前的文献结果亦表明这一观点:PorroG等[11]对脑性瘫痪合并弱视的儿童进行 5 年的治疗及随访发现,约 87.50%的患儿视觉功能明显好转,也证实了视觉功能的重塑性;廖斌等[12]观察 38 例脑性瘫痪儿童的屈光状态,发现脑性瘫痪儿童合并弱视的比例虽然较高,但程度较轻,通过积极的治疗,其矫正视力和屈光度会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临床上对脑瘫弱视儿童不应放弃治疗,仍应按照弱视治疗的原则,尽可能早地对脑瘫患儿进行视力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发现弱视情况后尽早积极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

脑瘫患儿中常有关于眼震的报道,机制未知。出现眼球震颤会严重影响到视觉及眼球固视能力。Lagunju等[13]报道脑性瘫痪的患者眼球震颤的发生率为 9.5%。在本研究中,16例患儿中有2例伴有眼球震颤(12.5%),治疗前后眼震并无明显改善。但本研究仅观察至半年,对于更长期弱视治疗后眼震情况有无改善并无指导意义,此为本研究不足。

在治疗前后,本研究发现脑瘫患儿的注意力时间也有所提高:从治疗前平均注意力时间4.2±9.4min,提高到治疗后8.4±8.1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P<0.05)。这一改善对于脑瘫患儿进行其他的运动康复训练也有很大意义,可增强患儿专注度,提高康复效果。

脑瘫患儿的旁中心注视比较常见,一是常有眼震的发生,二是屈光参差发生率较高的缘故。本研究中,治疗前旁中心注视6例,后像训练半年后除2例患儿仍为旁中心注视外,其余4例患儿转变为中心注视,注视性质改变成功率为66.67%(4/6)。通常儿童的立体视觉在生后第1年发育,其发育过程会受到斜视、弱视、眼球震颤、屈光参差及其他器质性或功能性原因等影响。立体视觉缺陷多见于早产儿痉挛型双瘫的患者[14]。因此及早纠正旁中心注视,对脑瘫患儿未来建立立体视觉有重要意义。

脑瘫患儿的视觉障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伴有弱视的患儿若能早期通过积极弱视训练仍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如提高视力水平,延长注意力保持时间,改变注视性质等。由于0~3岁是视觉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若患儿家长缺乏常识或不够重视会让患儿错过治疗最佳时期。因此,积极宣传,早期干预,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斜视弱视屈光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儿童弱视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硬性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屈光参差中的应用
屈光参差患者水平垂直融像功能变化(中)
屈光参差的配镜原则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左旋多巴联合遮盖方法治疗儿童弱视102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