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近远期疗效观察
2018-07-19叶茂庭
叶茂庭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出现的进行性呼吸困难症状,多在新生儿出生后4~12 h发生,患儿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将导致呼吸衰竭、死亡,引起多种后遗症,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当前临床多实施机械通气治疗该病,常用的机械通气方式分为常频震荡通气和高频震荡通气。为明确不同机械通气方式对患儿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本科室对40例常频震荡通气和40例高频震荡通气患儿的疗效实施了对比,现将疗效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频组(n=40,常频震荡通气)、高频组(n=40,高频震荡通气)。常频组中,男23例,女17例;胎龄跨度29~34周,平均胎龄(31.9±1.3)周;高频组中,男22例,女18例;胎龄跨度29~34周,平均胎龄(31.8±1.4)周。两组患儿一般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通过临床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符合机械通气治疗指征患儿[1-2];患儿家长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内容。排除标准:其他严重合并症患儿;患儿家长不配合治疗。
1.2 方法
患儿均进行对症治疗。使用德国斯蒂芬Stephanie小儿呼吸机治疗。常频组行常频震荡通气治疗,相关参数设置为:呼气末正压5~6 cmH2O,吸气峰压15~30 cmH2O,氧流量6~8 L/min,吸气氧浓度40%~60%,呼吸频率35~45次/min,吸气时间0.3~0.5 s。高频组行高频震荡通气治疗,震荡频率为10~15 Hz,震荡压力25~30 cmH2O,气道压为10~15 cmH2O,氧浓度60%~100%,偏置气流6~8 L/min。治疗中使PaO2维持50~80 mmHg,PaCO2维持40~45 mmHg。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不同方式下患儿氧合指数变化状况及机械通气时间状况。
(2)随访18个月,对比不同方式下患儿近期及远期预后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方式下患儿机械通气效果分析
高频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为(3.9±0.7)d,较常频组(5.2±1.1)d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06,P=0.000)。
高频组患儿治疗12 h、24 h后氧合指数较常频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下患儿氧合指数分析(±s,n=40)
表1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下患儿氧合指数分析(±s,n=40)
2.2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下患儿远近期预后状况
高频组患儿住院期间肺漏气、肺出血、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常频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患儿颅内出血、呼吸衰竭、败血症、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随访18个月,高频组获访38例,常频组获访36例。高频组发生脑性瘫痪3例,常频组4例。高频组患儿脑性瘫痪发生率为7.9%,与常频组的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3,P=0.637)。
3 讨论
无创通气方式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首选,但对于重症、无创通气治疗失败、无自主呼吸患儿仍需实施机械通气治疗。临床报道显示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可快速改善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患儿远近期预后[3-4]。但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张莉等[5]人的研究中提出机械通气时间是晚期早产NRDS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早脱机在改善患儿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高频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部分并发症发生率较常频组明显降低,与龚兆荣等[3]人研究一致,说明高频震荡通气方式可促进患儿及早脱机,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中高频组患儿治疗后氧合指数下降更迅速,说明高频通气效果更优。高频通气是在密闭系统中采取高于生理呼吸次数频率,实施极低潮气量进行通气的方式[6-9]。高频通气采取生理通气频率,便于双向压力变化,便于实现有效气体交换,减少呼吸相关并发症发生;可快速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改善氧合指数,减轻炎性反应引起的组织损伤[10]。而常频通气时需高浓度氧及高气道压才能维持良好氧合,易加重肺泡、气道损伤[11-12]。在远期疗效方面,高频组脑性瘫痪发生率为7.9%,较常频组11.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频和常频通气治疗该病远期疗效相当,均可促进患儿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高频机械通气治疗近远期疗效显著。
表2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下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状况分析 [n(%),n=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