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启动
2018-07-19本刊讯
本刊讯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是雄安新区的生态涵养调节区和绿色生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6月12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河北雄安新区启动“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张合成、雄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傅首清出席启动会并讲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主持启动会。
张合成指出,设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战略意义重大,为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打造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农业农村部专门研究设立了“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支持雄安新区开展白洋淀生物资源和生态养护修复工作,体现了农业农村部及有关司局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对雄安新区建设的高度重视。
张合成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作出批复,提出了雄安新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布局规划。《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科技创新建设等很多方面内容都和农业农村部的工作有密切关系。农业农村部有责任有义务按照中央要求,做好为雄安新区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工作,也有条件有能力统筹组织并发挥好部里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雄安新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张合成强调,要抓好项目落实,尽快再现白洋淀“苇绿荷红、水清鱼肥”的美好生境。水科院要举全院之力,充分发挥技术专长,联合国内相关技术优势单位,共同组织实施好项目,真抓实干,确保项目取得实效。农业农村部内有关司局要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要尽可能给予资金倾斜支持;河北省有关方面要配合实施好项目,给科研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条件。特别希望雄安新区对水科院建设白洋淀水生生态研究中心的提议给予大力支持,为白洋淀水生生态保护提供持续、稳定的科技服务。
傅首清指出,农业农村部设立的“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运用生物技术修复水域自然环境,与新区对白洋淀生态修复的思路契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科研力量的入驻,破解了新区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是对保护修复白洋淀工作强有力的支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新区公共服务局,要认真落实启动会上签署的《白洋淀水域生态修复合作备忘录》,进一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为推进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做贡献。安新县切实负起责任,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认真抓好项目实施地的公共秩序,为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由农业农村部设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大学等单位参与实施。启动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与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公共服务局局长傅首清签署了《白洋淀水域生态修复合作备忘录》,建立双方白洋淀水域生态修复合作长效机制。
白洋淀位于雄安新区规划区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有“华北之肾”的美誉。但长期以来,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白洋淀除了面临水源不足、水位不稳问题外,还面临着环境受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物资源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修复好、保护好白洋淀涉及很多方面工作,其中水域生态环境的养护和修复是核心内容和重中之重。
“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环境调查及水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系统开展白洋淀及主要入淀河流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因子调查,评估白洋淀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集成创新“水生生物生态屏障构建、水生生物栖息生境营造、水生生物区域分级养护“三大技术”,构建上游库区渔业生态操控、上游河流生态修复、种质保护区水域生态功能提升、草型淀区生态功能提升、藻型淀区生态功能提升五项典型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综合运用生物净水技术手段养护和修复白洋淀水生生物资源与生态,为白洋淀水域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修复和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会议期间,与会领导和嘉宾在项目实施地进行了增殖放流,向自然水域投放了花白鲢鱼苗2万余尾。河北省农业厅、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及安新县有关负责同志和课题承担单位的专家,围绕白洋淀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农业农村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陈章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冯志勇、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吴更雨、农业农村部财务司处长虞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国辉、刘英杰以及河北省农业厅、雄安新区管委会、安新县和项目实施单位科研人员等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