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条件反射理论在高校实验实训管理中的应用

2018-07-18王荣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校应用管理

王荣

【摘 要】心理学发展至今,其理论成果深刻地影响着人工智能、认知机器人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学习借鉴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将其应用到学校实验实训管理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自动化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就条件反射理论在高校实验实训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操作性条件反射;高校;实验实训;管理;应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

一、背景介绍

(一)实训室的重要性

实训教学是高校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为学生的技能培养、素质提高、能力锻炼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实训室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优化实训教学环境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加速,实训室成为一体化教学的必要场所,那么有效地对实训室进行管理对教学将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是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实行二级管理下的管理新模式。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17年下半年完成了商学院的整体装修改造工程。新改造后的商学院将打破以往传统教学观念,全新出发。为了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商学院在专业教育方面倡导行动教学的理念。为了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实处,商学院正在三个方面积极实践:一是构建五个层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训、专业实训、综合实训、生产性实训和创新创业;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行动教学的项目资源、案例资源、任务资源等实践教学资源;三是实施开放办学,将企业资源、企业老师引进课堂。为了更好践行以上理念,商学院新建了金融、生产性实训室、跨专业综合实训室、商务综合实训室、沙盘实训室、大数据商业应用实训室、基础实验室、圆通科学工作能力提升示范基地、工作室等。

(二)实训室管理面临的问题

为了使以上各实训室全面正常运营,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就是一大主题和难题。实训室在投入使用不久,问题频出。尽管学院出台了各条针对实训室的规章制度。但学生毫无主人翁意识,如学生不爱惜公共设施设备(肆意破坏桌椅,电脑等)、不注意卫生(机房里带饮料,垃圾乱丢,屡教不改)、安全意识淡薄、行为习惯恶劣(离开椅子不归位、灯不关、电脑不关),一度出现实训室脏、乱、差的局面。在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院已集各种规章制度作为第一依据、各实训室增加勤工助学人员参与保障、实训室责任人制度为第三屏障、实验实训主管部门统筹为一体的多种管理模式。但是,为了实现高校实验实训室的自主、有效运营和管理,实现“人人爱实训,实训为人人”的生态圈管理新气象,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当动物获得食物以后,按压杠杆的次数大大增加。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并将强化概念同化到日常管理中。

①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②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

③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④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⑤替代强化:指学习者因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强化而使自己间接地受到强化

三、理论在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一)如何解决实验实训课程管理中的难题,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强化的过程。例如实训室管理中,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学生可以给予行为学分或者志愿者时间奖励,即正强化;例如实训室不允许将食物带入,一位学生有这种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停止这种行为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即负强化;例如一个学生看到同学关心实训室的行为受到表扬和奖励,就会增强自己以同样的方式行事(如主动打扫教室、向班级提合理化建议) 的倾向。相反,看到某同学破坏实训室设备的行为受到学校平厉批评和惩罚,就会减弱自己的作弊行为。即替代强化。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训练来建立条件反射,以改变学生身体的反应,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或消除不良的嗜好。反射性成程序性学习记忆,又称内隐性学习记忆,也就是技巧性或运动性学习记忆,它与习惯的养成和适应性反应有关,学会以后不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是一连串的自动化动作。例如,机房上课结束后,自觉关闭电脑,椅子归位,学生一开始是需要老师反复强调才可以完成的,再用大脑进行反射来操作,但是一旦成为习惯之后,就会转化成程序性的自动化操作,并常常保持,终身不忘。反复训练对这类行为习惯的保持特别重要,反复训练可以增强相关神经通路上的突触可塑性和有关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易化了一连串动作相关肌肉群的活动,实验实训教学的行为习惯的训练过程也都属于这一类。所以加强训练以及控制是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带饮料、食物进入机房等)的重要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不爱惜实验器材(如电脑、桌椅等各种设备)、不自觉遵守实验规章制度(上课交头接耳,不认真做实验等)等的行为,从而使得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不顺利,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将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应用到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学生在进入机房实训室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讲解机房实训室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并不定时抽查,几次下来之后,学生们就会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不在机房实训室乱放杂物,课程结束之后关电脑,将椅子、鼠标等摆放整齐,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四、结束语

商科的实训室较为开放,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直接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否能培养出合格人才、是否能服务地方经济。规范实训管理,提高实践教学力度,向实训室要效益,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和优良的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条件反射理论在各学科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学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消除学生的不良嗜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营造“人人爱实训,实训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任红格,史涛,张瑞成.基于操作条件反射机制的感觉运动系统认知模型的建立[J].机器人,2012,34(03):292-298.

[2]杨玉洁,王克柱,董黎明,姜宁,范琳犀,张宏霞,吕静薇,陈善广,刘新民,王琼.大鼠獎励性条件反射实验中的影响因素[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28(03):8-14.

[3]阮晓钢,黄静,范青武,魏若岩.一种基于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学习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4,29(06):1016-1020.

[4]韩春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5]张小乔.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操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高校应用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