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与创新

2018-07-18郭爽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白话文翻译词汇

郭爽

【摘 要】继承和创新贯穿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翻译文学影响下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发展过程。本文从语言发展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白话文的历史作用、早期白话文翻译特点以及现代白话文翻译技巧。白话文翻译文学早期以继承固有文言文体系为特征,而后词汇、句式、语法的创新不断涌现,为现代白化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翻译;白话文;十九世纪末;词汇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风雨飘摇中碰撞交流,传教士、知识分子、革命家等人以翻译的方式在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两个庞大的、复杂的人类实践区域之间构建桥梁。翻译文学的发展见证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逐渐取代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成为人们生活的常用语。同时,早期白话文在英语、日语等语言的影响下不断丰富、完善,逐渐演变为现代白话文。

一、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自古以来,无论是形式规整、格律严谨的唐诗,还是精彩纷呈、淋漓尽致的元杂剧;无论是对仗工整、声律铿锵的骈文,还是一回三折、妙趣横生的明小说……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文白并存、文白并存”的局面。要从一个比较深层次的角度了解翻译文学对现代白话文词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我们必须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翻译文学最终选择了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诚然我们需要承认与文言文相比,白话文更加通俗易懂,面向更加广泛的受众,因而在传播知识、开启民智、鼓舞精神上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很有必要从中文欧化这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王国维说过“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顾遁作他体以自解脱”,文言文是士大夫阶层的语言,是经过历代文人精雕细琢而形成的一套严谨、稳定的体系。文言文体系与西方的语言体系可以说是完全隔绝的,单复数、不同时态、格位这些语法概念难以通过文言文体系表达出来;对于成熟、复杂、稳定的文言文体系的改造亦是困难。所以相对灵活、年轻的白话文逐渐成为了翻译文学的主要载体,并在翻译过程中被改造、完善。一套与英语体系相对应的现代汉语体系被建立起来。

现代白话文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纵向角度来说是继承与创新的过程:它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学,继承了既有体系中的元素;又在外来词汇的基础上创造新的语法、文体。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它分为对内的甄别、取舍、革新;对外的理解、学习、吸收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融汇贯通。

二、早期白话文翻译文学的特点

在翻译文学发展的早期,译者都是在掌握英语、中文(文言文)的基础上,将作品翻译为文言文,以获得当时社会上层和文人阶层的认同。严复是“认真地、紧密地、持久地把自己同西方思想关联在一起的第一个中国学者” i他精通西方文化并用典雅精美的文字表达西方思想,其作品在保守的文人阶层中达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严复的译作几乎都是意译,他试图抓住文本的主要意思然后通过规范的中文表达出来。相比之下,早期传教士则是先学习中文,用他们外语—中文进行翻译。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传承已有文言体系的元素为主。以词汇为例,为了填补中西两个文化体系中的词汇空缺,译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凭借自身对外来词的理解在中国传统语言中寻找对等的词汇,例如juror 一词就被翻译为“有名声的百姓”“副审良民”“批判士”。ii 2.在不改变词语原有的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对词义进行改造,例如将economy翻译为“经济”(古义为“经世济民”)。3.音译、音译+意译、音译+类别词等方法—通过中文汉字描述英语单词的读音,或结合意思或单独音译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词汇。American—美国/米利坚国就体现了“音译+类别”的翻译方法iii。4.自创词汇5.从日语借词:“植物”“哲学”“科学”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術语于十九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并被汉语吸收。iv

这些方法为之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现代白话文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词汇材料。

三、现代白话文翻译技巧

而当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救亡图强成为了匹夫之任时。随着受众群体不断扩大,翻译文学也开始向平民化、通俗化发展,逐渐进入了创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译者开始使用浅文理语言v并不断向现代白话文过渡。我将从词汇、句式两个角度,描述中文欧化的现象。

虽然在文章中,词汇是一个很小的概念,但是从词汇的变化、创新上我们可以一窥英语语法对于中文构词的深刻影响。面对英语中多“定冠词/不定冠词+形容词+名词”的结构,译者多喜欢用具有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语,如:电线、木马。“的”字的广泛使用适应了英语中普遍出现的前/后置定语、定语从句;“这”“那”对应了英语中的指示代词this that……此外,英语单词都有一套完整的词形变化体系,其中包括了前后缀。受此影响,汉语的构词也变得更加灵活,出现汉字词缀化的现象.丁韪良翻译国际公法时用“自”对应self一次,出现了“自护”(self-preservation)、“自治”(self-government)等翻译,vi也推动了“自谦”“自疗”“自卫”等词语的出现。可见汉字词缀化大大得扩大了汉语的词汇量。

从句式的角度来讲,译者面临的一大问题是英语结构复杂,句子成分相互联系的长句子;而文言句子讲究参差错落的句式,短句较多,句子成分之间很少存在像在英语里那样对应修饰的关系。在翻译中,译者则用“的”“在+地点/时间”等方式来构建具有“主谓宾状”结构的句子。新的句法结构与英语的句法更加贴近,以比较句为例:英语中的比较句结构为:“数词+形容词比较级+ than”(This room is 3 times larger than yours);古代汉语的差比句呈“A+形容词+介词(如、过、于、似、比)+B” vii的结构(石重于水二倍半);在传教士的报刊中,差比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比”字句(我的房间比你的大三倍)。此外,“假如”“如果”(if)、“但是”“然而”(but)、“因此”“所以”(so)这些连词的出现,增强了白话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外来的英语增加了新词,丰富了白话文词汇体系,赋予了白话文一个不同于古汉语的严谨科学的语法体系。然而语言不仅仅传达信息的符号系统和沟通手段,还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在翻译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优秀的西方译作带来了民主精神和科学知识,使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更加包容;让人们敢于拥抱新事物,创造新事物。中国的文人们相继运用白话文创作,并模仿盛行的西方文学体裁:“林纾《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将外国小说带入中国,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写小说热潮;国外的诗歌如泰戈尔的《飞鸟集》为以冰心的《繁星·春水》为代表的新体诗提供了创作来源;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不仅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还给予文人启发,使他们借短小精悍的故事讽刺时事,开启民智……从翻译转向白话文学创作,从理解学习到创新超越,文人们在继承与创新中完善白话文的语言体系,创造属于中国的新文学。

四、结语

继承和创新贯穿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翻译文学影响下现代白话文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是那个时代的最为鲜明的特点。语言的变革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句法、语法与文体,语言变革下思维和精神的转变进一步巩固深化现在白话文的体系,不断扩大它的影响力。历史上人类走的每一步都相互联系,我们不仅要把近代白话文的产生和发展放在翻译文学中,也要放在社会背景、文化冲突、思想脉络中。时代变迁推动着语言的新陈代谢,变化着的语言重新书写时代面貌。

【参考文献】

[1]尹延安《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中的汉语变迁及影响》,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本杰明 史华兹著,叶凤美译《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4](日)太田辰夫 汉语史通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i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3

ii 尹延安,《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中的汉语变迁及影响》(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51

iii 尹延安,《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中的汉语变迁及影响》(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47

iv 沈国威,《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北京:中华书局,2010)27

v 尹延安,《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中的汉语变迁及影响》(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72

vi 尹延安,《传教士中文报刊译述中的汉语变迁及影响》(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65

vii (日)太田辰夫 汉语史通考(M)(重慶:重庆出版社,1991)80

猜你喜欢

白话文翻译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胡适妙解白话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