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周敦颐教育思想的当代运用
2018-07-18宿乐琼
宿乐琼
【摘 要】北宋著名思想家周敦颐为官三十余载,为官同时,他也在办学兴教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留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通书》中,对当代教育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运用主要有:务实为善;分层教育;言传身教;制度管理。
【关键词】周敦颐;教育思想;当代运用
周敦颐作为理学的开山鼻祖,一方面他为官为教并重,另一方面他办学与教学结合。他不但扮演着学校创办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当时极富盛名的教师,培养出了程颢、程颐等一大批名士。周敦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办学,一为州县官学,另一种就是书院。他主要在湖南以及江西一带兴教办学,1072年周敦颐在九江莲花洞创办了濂山书院,设堂讲学,这是他创办的第一家书院,其后他又创办了宗濂书院、郴县书院、濂溪书堂。其仅有《太极图说》、《通书》以及诗文作品、题记和书简共计六千余字流传于世,在这些著作中尤以《通书》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其教育思想。本文力图探讨周敦颐教育思想在当代的运用。
一、务实为善
在德业和名声二者的关系上,周敦颐主张实胜于名。他曾说“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1] 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之所以能够存在多年,能够培养出那么多的名士,就在于他务实为善的思想。在他的眼中,办书院的目的并非单纯是为了弟子们科举及第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加强弟子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素质。他力图通过个人学习或者是师友的指导成为圣人,即言行举止合乎儒家纲常伦理之人。为此,他提出“先觉觉后觉”[1] 。他主张无论是老师教学生还是学生教老师,只要学高一筹,皆可为师,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他也认为不能空谈抽象的义理说教,学问与做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学问脱离了人的生活,不能运用于生活,那么学问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空无所用。《礼记·文王世子》也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修身立德,才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当今的教育以成绩定成败,成绩成了学校中衡量一个人的重要尺度,然而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智育水平的体现。我们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中,教育与生活相脱节,理论与实践相分立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导致社会风气与秩序不理想,犯罪率上升较快。所以加强学校德育比重以及健全德育衡量标准有其重要性及必要性。当代教育需要务实为善,需要融教育于生活,化理论为实践。
二、分层教育
孟子曾说君子有三种乐趣,其中一种便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3],这就使其教育对象受到了限制,仅仅限于“英才”。周敦颐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同时,也因时因地对其加以完善与发展,提出“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4]他主张教育应当具有层次性,即根据每个人禀赋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修养学习目标,对于普通的士人而言,力图通过教育步入贤士的行列,而对于更高一层次的贤士,则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达到圣人之境,已经达到圣人之境的,力求通过教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周子将人分层的同时,也确立了人们通过接受教育希望达到的最高准则:天人合一。而从普通士人到贤人到圣人再到天人合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登堂入室的过程。他还给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伊尹和颜渊。在效法这二人的过程之中,周子又提出“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名令”[4],即通过接受教育自身修为超过伊尹、颜渊,就可以称之为圣人,刚好赶上此二人的话,就可以称得上是贤人,即便是修为不及此二人,那么也会在当时社会享有美名。当然,分层教育并无歧视之意,只是针对不同的人为其制定不同的目标,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之境。那么,应该如何对其进行教育呢?周子给出的答案是“启发式”教育。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然则圣人之蕴,微颜子殆不可见。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圣同天,不亦深乎!常人有一闻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急人知而名也,薄亦甚矣!”[1]作为老师应当适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启发时注意拿捏好引导程度,避免教师包办学生的思考。周敦颐对于“启发式”教育更是身体力行。“侯师圣学于程颐,未悟,访惇颐。惇颐曰:‘吾老矣,说不可不详。留对榻夜谈,越三日乃还。颐惊异之曰:‘非从周茂叔来耶?”[5]。由此可见一斑。周子的这种分层教育思想,與“启发式”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三、言传身教
常言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教师的身教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周敦颐在言传之余,也重视身教的实施,润物于无声之中。他在其著作《太极图说》的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极立焉……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6]他认为“中正仁义”是道德之本,去除欲望以达到“主静”,从而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中正仁义”的要求,达到“立人极”的目标。周敦颐正是以此修己之身、明己之性,时刻注意自身行止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教师想要教好学生,首先应当加强自身修养,时刻注意自己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接受教育。
四、制度管理
在周敦颐看来,礼乐是维持教育秩序的重要因素之一。他所说的礼就是理,指的是人应当遵循的一些规范,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7]周子非常重视儒家的纲常伦理之教,他认为要想达到天下和谐,忠孝仁义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他在《通书·乐上》章说:“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1]这里的礼法就相当于制度,通过制度管理,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和睦,各种治理规则也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切都顺理成章。这就体现了在班级管理中设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种制度管理能够促进教学正常进行,不至于发生混乱。而这种制度管理在实践上主要表现为班规的制定和奖惩制度的建立。当然,在制定奖惩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避免两极分化;同时奖惩要及时,避免奖惩效果不佳;更要在实行过程中做到不偏不倚,公正无私,避免适得其反。
综上,周敦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对当代教育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当代教育者当取其精要,与当代教育相结合,才能使自身教学成为有源之水,补教之缺漏,增学之不能,促进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敦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戴圣.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朱熹.近思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脱脱.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周敦颐.太极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7]朱道忠.论周敦颐的教育伦理思想[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