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二孩”对职业女性的心理影响及政策支持研究

2018-07-18朱曼

智富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心理影响全面二孩措施

朱曼

【摘 要】“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职业女性需要重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在面对回归家庭和发展事业的艰难选择,针对职业女性二孩政策的支撑,要从从业心理上进行分析,本文将女性职场从业及心理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效应;心理影响;措施

一、前言

新时期,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资源不断萎缩、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国的人口政策正随着人口的变化而改变,计划生育政策也从“单独二孩”走向“全面二孩”。然而,女性作为传统社会规范中的家庭照顾者,如果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可能会让职业女性被动地陷入家庭与工作难以协调的境地。“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抚养的责任与工作的冲突影响着职业女性个体的生育选择和生命历程。

二、职业女性生命历程的“全面二孩”政策效应

“全面二孩”政策下,70后的女性在职业生涯中生育状况将呈现两个高峰期。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现在23-35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职业发展正从成长期步入上升期。然而,在传统的观念中,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着照顾家庭的角色,使其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费在家庭上,职业女性将面对第一个因为生育带来的职业中断期或低潮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少曾中断职业的女性因为收入的刚性需求或自我价值的实现,选择在生育期后重返职场。在“一孩”时期,这些已生育的母亲在35岁以后逐步走向职业的黄金期;但“全面二孩”政策后,70后的母亲又一次面临“生”还是“升”的艰难抉择,选择生育二孩,则可能再一次面临生育型职业中断,甚至会因此让处于高峰期或高原期的职业生涯停滞或终结。对于80后的女性,其生育高峰与原本的适龄生育期大致相同,“全面二孩”政策后如果她们选择生育二孩,由于两个孩子生育期间隔的时间短,她们往往只面临一次生育型职业中断,但职业中断的时间会相应延长。但较之于70后,80后职业女性生育二孩后重返职场的可能性较大。从70后和80后两个年龄段的女性生育与就业轨迹可以推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不仅可能加剧女性职业中断、回归家庭的趋势,还可能重塑我国女性的职业模式。

三、“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随着女性教育水平和社会观念的发展,女性在我国的参与程度有所提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劣势。这与妇女在传统分工中的作用无关。在我国,女性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并在经济社会中不断变化。传统的生育观念认为,生孩子是妇女的天职。女性扮演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往往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甚至经济生活隔绝。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只限于家庭。他们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女性的社会交往将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开始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各种生产、生活和学习。尽管如此,女性仍受到更多的歧视。根本原因在于女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男性竞争。妇女独特的身体和社会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分工比较单一。国内外学者从社会学和人口学角度研究了女性的社会角色。有学者认为,无论经济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女性的特殊生理和人格特征都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要比男性多。职业女性的双重角色可以概括为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在家庭中,妇女的任务是照顾孩子,照顾老人和做家务。其中,生育,育儿,家务可以看作是生育的副产品。出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出生过程,它还涉及未来几年或甚至更长时间的儿童教育和家务劳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女性在职场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在某些岗位上甚至比男性好。在工作场所,大多数妇女从事初级,服务或技术工作,少数妇女担任政治领导人,企业家或管理人员。

四、影响职业妈妈心理变化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配偶的身体和工作状况,已有孩子的成长状况和对生育二孩的意见,父母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以及是否有能力帮忙照看等因素,直接影响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通过调查发现:32.02%的被调查女性表示,第一胎生育时痛苦的生育经历会阻碍二孩的生育。二孩的出生会让女性投入更多精力到家庭中。有孩子要哺乳,教育,有老人要照顾,关爱。很多职场妈妈,在工作和家庭问题上无力分身,最后心身疲憊,以至于相当多的职场女性无法把“事业、婚姻、子女教育”调和到一个平衡状态,进退维谷时的心理冲突使职场女性紧绷的神经变得脆弱,经常出现烦躁不安、神经过敏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二)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职场女性之所以精神高度紧张,一方面是由于工作量大引起的;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还时常左右着行业用人的标准。全面二孩政策开放以来,女性生育意愿成为关注的焦点,用人单位在雇用女性时更加谨慎。即使十分优秀的女性,在竞争中往往要比男性付出得更多才能得到认可。在同样的工作水平上,女性在就业、岗位竞争、升职、提薪等方面均处于劣势,使女性在择业、再就业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许多职场女性在感受不公待遇的同时,时常觉得焦虑不安,工作兴趣减退,动力缺乏,内心压抑,对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自身因素

女性特定的生理性质决定了女性的心理特征,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更年期的更迭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心理波动。任何一个生理阶段处理不好,都容易造成生理、心理疾病,这也是抑郁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通常要高于男性的原因。在生育哺乳、提前退休等阶段,女性不仅被迫中断职业生涯,而且经常由于个人体形的改变、容颜的衰老等问题令女性心情沮丧,也极易导致出现心理障碍。

五、维护职业女性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

当代职业女性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宣泄、适当的引导,她们终将会表现出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忧郁伤感、急躁易怒、自卑等现象,甚至出现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进食障碍等精神症状。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了职业女性个人发展、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社会重视关心职业女性

1.倾斜与宽松的政策环境。社会应关心女性心理健康,政府要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职业女性的地位,充分发挥妇联作用,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保障。

2.企業制定科学的晋升与合理评估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和民主化。就政界而言,傅莹、华春莹、范丽青等名字,已经被境内外舆论认为是中国女性参政的杰出代表,女性参政议政逐渐形成中国政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中国女性在科技、航空、海洋等众多领域中展示出非凡胆识和才华。为了更好的发挥职业女性的潜力,用人单位要给女性营造一个平等、安定环境,重视女性生理特点和家庭角色,适当减轻劳动强度,帮助解决家庭困难,尤其要支持低学历、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女性,调整她们的任务,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减少加班带来的不便;对高学历女性要给予各种进修、职务晋升机会,把优秀女性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带动更多女性发挥作用。

(二)职业女性的自我心理调适

1.努力增强个人自信,接纳自我

据研究人员分析,由于女性生理结构和心理特点,相对于男性来说具备五种优势,一是沟通能力强,二是形象思维能力强,三是亲和力强,四是发散思维能力优于男性,五是直觉比男性准确。而且职业女性管理者的善解人意、善于合作、耐心持久、富有灵感等优势有力推动单位和个人事业发展。当然,她们也普遍存在生性脆弱、依附心理强,重感性少远见,虚荣妒忌心理强,缺乏宏观的战略思维,遇事优柔寡断、犹豫彷徨等不足。因此职业女性要扬长避短,正确认识发现自我,充满信心完善自我,接纳自我。

2.善于调控工作与生活,提升自我

一是处理好个体需求与集体利益关系。职业女性通过职场学习和磨练,熟知要以大局为重,以工作为重,摈弃狭隘自私、虚荣嫉妒等阻碍个人发展的弱点,加强个人内涵修养,善于调控不良情绪,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以饱满的工作激情、大度心态和乐观态度对待工作,增强工作有效性和实效性。二是要处理好工作与家庭关系。首先认识到家庭与事业并不矛盾,有时候家庭成员还是事业上的帮手,如与丈夫交流工作目标与心得,与孩子讨论工作规范和个人事业理想、如何培养工作责任心,为孩子树立爱岗敬业的榜样,取得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力求事业家庭双丰收。三是要协调好工作与娱乐关系。工作上认真负责,空余时间里就要放松自己,注重培养健康情趣和广泛爱好。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花草虫鱼、体育运动、唱歌跳舞、刺绣女红等个人爱好是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寻求自然、自在、自得的生命体验,可以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既能够从紧张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放飞心灵,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还能够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心理治疗家认为,音乐能改善心理状态。通过音乐这一媒介,可以抒发感情,促进内心的流露和情感的相互交流。

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归属感

人际和谐是衡量女性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主要表现为乐于合群、主动沟通、语言表达充分、善用技巧、善于协调冲突、获得友谊等,亲和力强,正直正派,处世方圆有度,待人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循交往平等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和信任原则,力求注重真诚赞美、重视他人、学会沟通、换位思考。同时要加强社交技能培训,如宴会礼仪、接待礼仪、着装礼仪等,增加个人魅力,提升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处理上下级、同事之间关系,处理好异性关系,不增加无端烦恼和猜疑,以大度、宽容、责任、友善获得周围人群的首肯,增强归属感。

六、结束语

总之,促进职业女性“生”与“升”的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平衡职业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提升人口与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忠卫,田素芹.工作—家庭冲突双向性理论评述[J].经济与管理,2017(7):58-63.

[2]敬少丽,赵媛.“全面二孩”政策的社会性别思考[N].中国妇女报,2017-01-12(B01).

猜你喜欢

心理影响全面二孩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浅谈主题酒店心理因素空间设计
浅谈焦虑对高考体育加试考生的心理影响及状态调节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