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

2018-07-18陈进先陈倩翟辉

价值工程 2018年16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陈进先 陈倩 翟辉

-摘要: 近年来,传统村落濒危和衰败现象日益凸显,造成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本文首先论述国内外乡村活化的内涵及其相关实践,进而分析云南省当下的传统村落建设模式的利弊,最后通过雷响田村落的实践,从五个方面得出具体的乡村活化途径,旨在为我国特别是云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ndangerment and declin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sulting in huge losse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ed practice of rural acti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village construction model in Yunnan Province. Finally,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Leixiangtian village, this article derives concrete ways of rural activati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Yunnan.

关键词: 传统村落;乡村活化;保护与发展;雷响田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rural activa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Leixiangtian village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6-0283-03

0 引言

在过去几十年传统村落大量消失,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这些村落多处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落后,主体群落的生存陷入危机。传统村落的衰败以各种形式日益凸显,如何实现传统村落的经济发展,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实现对传统特色文脉的保护,找到切实可行的鄉村活化途径,日益成为当下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的新主题。

1 “乡村活化”理论与实践概述

1.1 “乡村活化”的内涵

“活化”源自物理学概念,指某一物质从无活性状态转变为有活性状态的过程,也称“激发”。本文中“乡村活化”的对象有别于物理学中的单一物质,而是包括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统一体。所谓“乡村活化”,就是在不破坏或者有机地传承过去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旅游开发、产业布局等方式,达到保护兼顾村落发展的目的。[1]

通过活化,提升村落的人居环境品质,带动脱贫致富,解决村落衰败、空心化问题。

1.2 “乡村活化”的探索和实践

随着古村落的价值日益被重视,我国大陆有诸多学者对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北京绿十字创始人孙君认为乡村问题的源头是“人”,有人,村子才会充满生机。并提出文化是方向,技术是方法的乡村活化理论。[2]清华大学教授罗德胤认为乡村活化其中最重要的七个环节主要包括:一是研究策划,二是规划设计,三是实施落地,四是环境卫生,五是产业发展,六是营销推广,七是集体经济。实现旅游向文化方向的过渡和发展,以及游客和村落的良性互动。[3]

台湾学者在对乡村发展的认识较为全面和深入,展开了诸多的实践,其中以著名乡土建筑师谢英俊为主要代表。在他看来,民族的生活、文化与精神传承尤为重要,而中国农村的问题要真正解决,关键在于怎样创造农村自己的价值。[4]

日本在乡村传统村落的发展和保护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著名的“一村一品”策略,真正实现了村落的活化再生。不但吸引了大批的城市人到乡村来,很多外出的村民回归乡村参与乡村活化再生。

从相关实践可以看出,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和营造,意识到村民是保护的真正力量,应发挥村民自治机构在村落保护的推动力,并充分考虑村民自身的利益诉求,形成精密合理的管理模式,以综合的保护发展视角,理性发展旅游业。

2 云南当下的乡村建设模式分析

2.1 政府主导,异地搬迁

以政府为主导的异地搬迁是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物质条件,但是从乡村的传统文脉来看,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破坏行为。当地居民离开原来的居住地,也就意味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传统文化的消逝。村落是一个在长期历史时间中人们对自然生态反复适应,选择过程中而形成的活的有机体,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乡土是一种内在的地域性的传承文化,离开了人,何来的传承,离开了地域也就必然失去了特色。

2.2 自发建盖,疏于管理

传统村落大多年代久远,散落在相对偏僻、贫困落后的地区。物质条件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当地村民出于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品质的追求,对原有居住环境的不满意致使其在原址上“拆旧建新”。使得众多传统村落的乡村建筑风貌和格局遭到“自主自建性破坏”。[5]在政府层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导致诸多的新建筑在建筑结构、材料、立面以及肌理等方面与原有的传统建筑有较大的突兀和反差,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古风古貌。

2.3 企业行为,搬空村民

近几年,诸多乡村地区为了实现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过度的商业开发使得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搬空村民,大量非本土商品的进入、外地人员的入住和本地人员的流出,使古村落出现一种趋向:空心化和文化异化,异地文化入侵将逐步破坏古村落生态平衡机制,进而影响古村落的原生态和文化魅力。[6]

3 雷响田传统村落活化实践

3.1 村落概况

雷响田村隶属于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保安村委会,整体依山而建,面田而居,周边自然环境良好,村落民居有序的排在山坡之上。村落建于清代,其聚落形成和发展在这片区域很具有代表性,同时保存相对完整。村落以三条大通道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通道与小巷的两级交通体系,呈“井字状”的街巷格局。村落整体风貌层次清晰,历史遗存集中,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如图1)

3.2 核心问题

3.2.1 历史文化价值

雷响田村融汉族文化和彝族地方精华文化为一体,特别是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村风貌以及百年以上的众多清代古建民居,原态原貌相当完整。根据实地调研与相关资料的收集,雷响田村落主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包括:①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居的环境格局;②彝族和汉族文化交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③保留完好的古村落传统街巷格局和肌理;④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且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群。

3.2.2 人居环境条件

①居住条件。雷响田建筑主要以传统民居为主,少量为新型砖混民居。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外墙维护多为夯土,自然性损毁较为严重,建筑质量总体中等偏下。而新建的砖混民居,则严重导致村落传统风貌的异化。民居建筑室内空间多数存在采光不足、功能混乱、人畜未分离、环境卫生条件差等问题。村落的居住条件不太乐观,亟需改善。

②道路交通。主要道路多数已实施硬化处理,但路面质量则因施工质量、后期维护等因素,部分路面已经开裂,经过长时间车辆碾压,逐步下陷,路面环境不堪。此外,硬化的道路部分路径不完善,村庄内部的道路和外围的小路还处于未硬化状态,以土路为主。另一方面,随着机动车的保有量上升,停车问题严重,占据村中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如篮球场、公房。

③基础设施。村落实现电力全覆盖,但存在电力线杂乱或部分破损、变压器距离民居或公共空间较近等用电安全隐患;污水基本以明沟形式处于散排状态;村落内部缺乏公共厕所,多数为临时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条件较差;乡村垃圾随处乱扔现象突出,多数处理方式为简易填埋或燃烧,造成一定的土壤和空气污染,且容易引发火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2.3 保护发展问题

雷响田村是云南典型的相对封闭、偏远的彝族聚居的山区古村落。村落的发展产业单一,以家畜养殖、烤烟和蔬菜种植为主。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且缺乏相关的动力机制,村民收入较低,多以外出务工为主,人口结构多以老年、中老年以及儿童为主,村落没有人气和活力,出现严重的空巢化和空心化现象。

保护方面,村落多以传统民居为主,由于年久失修,有些建筑甚至已经坍塌,破败即为严重。传统街巷格局和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方面由于村民缺乏对保护意识,有条件的村民会自建新型的砖混民居,而忽略对传统建筑的维修和保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且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资金和政策支持不到位。

3.3 活化策略

3.3.1 延续肌理、重塑格局

规划通过对村落街巷和建筑肌理进行梳理,强调对传统肌理的延续和格局的塑造。对与传统肌理不符的临时建筑进行拆除,对已经坍塌破坏的传统建筑进行原址重建,织补传统空间,并要求对新型的砖混民居进行屋顶和立面改造,采取一定的鼓励和资助措施。此外,规划充分塑造村落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居的自然格局,对农田和山体划定严格控制的保护线,整治农田环境、美化农田风貌;对村落外围的河流,提出整治要求,硬化绿化河堤两岸,清理河床,蓄水流通,营造特色古村风情。(如图2)

3.3.2 尊重传统、分级保护

根据现状传统建筑的分布、质量、风貌等进行分级保护区的划定。主要包括一级核心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将建议文物建筑与重点民居进行挂牌保护,如有损坏,原样修复,在保护范围内,严格禁止新建建筑或构筑物;二级保护区:以保护、修缮为主,保留建筑风貌、质量较好的建筑,对影响整体村落风貌的建筑进行局部改善和优化。

对重点民居、关圣宫等重要的传统建筑,制定专门的保护修缮导则。规划在说明书中以图文对照的导则形式,针对建筑的各个部分分析具体问题,提出修缮意见,尽可能保证修缮工作落实到位。

3.3.3 公共空间、设施配套

结合雷响田落后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为村民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休闲和生活的条件,增设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并对关圣宫进行必要的保护和修缮。广场以推广民俗和休闲活动为主,增设亭廊座椅等设施,新建民俗文化宣传景墙,每年的彝族传统节目将在这里举行。对旧客堂进行保护和维护,增设商店和公共活动室,活化传统公共建筑,以方便村民日常生活,成为村落新活力的激发点。

3.3.4 基础设施、环境整治

规划对交通体系进行梳理,根据存在的问题,对主要道路、巷道以及小路提出硬化和美化要求。其中巷道应延续传统的石板路形式,要求石板的材质和尺寸应与传统石板一致;此外,在村落入口和新公房附近增设停车场,以解决占用公共空间的停车问题。

在水电设施方面,规划一处生态污水处理池,并完善村落排水系统;重新规整电力电信的路线,避免横跨居民住宅。并根据150米的服务半径及居住密度,规划两处公厕和三个垃圾房,并要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村落的整体风貌,在屋顶和材质以及立面进行合理设计。

3.3.5 产业布局、业态植入

实现乡村活化,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的活化。所以应充分利用民族特色乡村元素,植入新业态,实现产业升级。第一,整合村落的空置房屋,在适当改造和优化的基础上,以共享农庄的形式,通过有选择性的置换或者租赁的方式,植入彝族手工艺坊、烤烟坊、农家铺子等新业态;第二,整合村落现有的烤烟种植以及加工作坊,充分应用网络自媒体技术,通过网络预订承包,以私人订制形式线上营销,线下展示,全面实现传统烤烟业的产业升级;第三,充分利用村落的生态景观风貌和古村落民俗风情,有条件的发展民宿客栈、生态农田体验、彝族文化展览等,使游客更加直观了解彝族文化和村落传统风情。

4 结语

傳统村落的濒危和衰败日益凸显,在规划的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乡土的特色在于文化,文化的本质在于“人”,所以秉持“以人为本”和“尊重传统”的价值观尤为重要,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区寻求活化途径,才不会迷失,不会丢掉“内涵”。雷响田村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进而从旅游和产业结合去入手,为村落的活化增添新的动力机制。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不是唯一的,但活化目的只有一个——村落的“人”,留下村里人,留住外来游客,才能真正实现从物质到非物质的根本性的乡村活化,重新恢复古村落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柏伶,唐文.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以芹菜塘村寨活化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41-43.

[2]葫芦岛市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刘素素.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二道湾子蒙古族乡为个案[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1):74-82.

[3]孙君.重寻乡村文化从郝堂村反思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J].世界遗产,2015,11:49-52.

[4]罗德胤,王璐娟,周丽雅.传统村落的出路[J].城市环境设计,2015,Z2:160-161.

[5]武玉艳.谢英俊的乡村建筑营造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6]康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段村为例[D].太原理工大学,2008.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