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学楼的消能减震降度设计
2018-07-18李佳
李 佳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 200126)
1 工程概况
某既有教学楼建筑,为一幢7层房屋,总建筑面积约为7 988 m2。房屋东西向总长约58.5 m,南北向总宽约23.5 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原设计抗震等级为3级。根据相关规定,需对该房屋进行检测及抗震鉴定,其抗震措施需按提高1度执行,则其抗震等级相应提高至2级。
根据抗震鉴定报告中的鉴定结论可知,本结构有以下几点不满足规范要求:
1)框架柱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及节点区内体积配箍率、填充墙拉结筋等抗震构造措施不符合规范要求,需进行加固处理。
2)部分框架柱轴压比超过规范限值,部分框架柱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不满足要求,部分框架梁的受弯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3)各楼层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位移比超出规范限值。
因此,需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加固处理。
2 消能减震方案选择
2.1 传统加固方案
对于混凝土结构,常规的加固方法[1,2]有加大截面法、粘钢法和粘碳纤维法等。这些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增大截面的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导致地震作用增大,经济性相对不高;
2)加大截面法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且会导致建筑内部空间使用面积减小,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影响较大;
3)粘钢法和粘碳纤维法存在耐久性和防火性能差等问题。
2.2 消能减震技术的适用性
采用消能减震设计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消能减震产品,在小震作用下即可耗能,提高结构的附加阻尼比,进而降低结构响应。
2)中震、大震作用下,消能减震产品继续耗能,起到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保护主体结构,提高结构的延性。
3)根据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规定,当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时,主体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可适当降低,当消能减震后水平向地震作用影响系数不到非消能减震时的50%时,此消能减震结构抗震构造可降低1度。
考虑到本工程的施工性及建筑空间的使用性,本项目采用软钢制位移型阻尼器。在小震作用下即可提供附加有效刚度和附加阻尼比,有效降低地震作用力并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从而减少梁柱的加固量、降低加固费用,同时可避免基础的加固,且施工较简单,施工工期较短。
3 消能减震设计
3.1 阻尼器布置
本工程采用的位移型软钢阻尼器的力学参数见表1。
表1 阻尼器力学参数
阻尼器布置汇总见表2,阻尼器平面布置位置和编号如图1,图2所示。共设置32组阻尼器。
表2 阻尼器布置汇总表
阻尼器均采用墙支撑方式与建筑相接合,如图3所示。
3.2 附加阻尼比计算
采用ETABS软件进行减震分析,位移型阻尼器采用连接单元(Link Element)中Plastic(Wen)的线性行为来进行分析,在连接单元中输入阻尼器的有效刚度并采用线性迭代分析方法[4]来进行消能减震结构在设计地震下的振型分解反映谱法分析。
迭代计算结果详见表3,可知结构总阻尼比可由0.05提升至0.11。
表3 附加阻尼比迭代计算
3.3 减震效果分析
分别对非减震结构和减震结构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首层柱剪力的降低比例约为65%,首层柱弯矩的降低比例约为62%,因此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参照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本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可按降低1度考虑,则与抗震等级相关的构造措施均可满足要求,无需加固。
同时消能减震结构的整体指标均可满足规范要求;框架柱承载力也可满足要求;少量框架梁承载力不满足要求,采用了加大截面法进行加固。
3.4 大震静力推覆分析
采用ETABS软件对减震结构进行大震静力推覆分析,其中梁、柱构件采用集中塑性铰模型,软钢消能器设定为剪力塑铰。
由静力非线性分析可得知,X向(长向)的性能点为(19 039.588 2,0.201 33);Y向(短向)的性能点为(19 018.397 6,0.158 615)。
大震下结构弹塑性位移角计算结果见表4,均小于1/50,满足要求。
表4 大震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4 结语
1)与传统加固方式相比,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进行加固优势明显。
2)本工程采用位移型软钢阻尼器,小震下附加阻尼比为6.13%,有效地减小了框架柱承担的地震作用,实现了抗震构造措施的降度设计。
3)通过大震静力推覆分析可知,结构弹塑性位移角不超过1/50,可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