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

2018-07-18程红兵

未来教育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牧人村里人文本

专栏 自由教育

栏主 程红兵

CHENG HONGBING

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教育学博士

特级教师

特级校长

出版《做一个自由的教师》

《直面教育现场》

《做一个书生校长》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等专著

有人说未来20年60%的职业将消失,面对未来社会的急剧变化,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做什么?杜威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

何为语文学习?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学习。世界银行《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学习以实现教育的承诺》第一次针对教育发展展开专项讨论,提出如何确保学校教育带来真正的学习。所谓学习应考虑所学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世界经合组织在2017年发表了报告《2017影响教育的趋势聚焦》,说到在今天这个背景、文化、语言和宗教日益多样化的“超级多元化时代”,教育系统将面临两个重要的责任:一是必须调整教学与学习,以反映并回应多样化,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二是作为个体初始社会化的主要社会空间,学校教育在培养跨文化技能中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据调查,目前初中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思考、不探究,被动做作业,有抄袭现象:抄袭同学、抄袭教辅的;网上搜答案的……抄袭作业不仅使自己实际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并且容易滋生依赖思想,养成缺乏诚信的习惯,将来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影响整体国民素质。

中国课程发展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面向问题,注重整体,讲究整合,这是语文新课标体现出来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过去的教学模式的内在区别。新课标强调:有文本,但不以文本为纲;有知识,但不求知识的系统与完备;有训练,但不把训练当作纯技巧分解训练。语文阅读由单一而多元,走向多而丰富,由熟知而真知,走向精而深刻。追求多元化、多层次、多视角、多关联的阅读领域,追求递进式、交互性、立体性、融通性的阅读效果。

PISA2018关于阅读素养的定义是,“阅读素养是为达到个人目标,增长知识和发展个人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对文本的理解、使用、评价、反思和参与的能力。”与 PISA2000 和 PISA2009 相比,增加“评价”(evaluating),删除“纸质”(written)文本限定词。这说明我们的孩子需要有评价的能力,要有自己的观点。总的来说,PISA2018至少体现了三层含义:第一,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知识、发挥潜力,而是实现个人目标,并参与社会。第二,除了理解、运用和反思,还要有评价。第三,不限于纸质文本,还有可视、可听的文本,因为现实变了。这样一种观点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索、去研究。

怎样学习经典?

是封闭,还是开放?

语文教学少不了吟咏诵读,可以唱诗讲经,可以字词分析,可以抓住核心词反复斟酌,可以对文章进行鉴赏,但我们是不是到此为止了呢?我的观点是,不要轻易地把语文封闭起来。

上海张广录老师应邀来我们学校上了一节课《拿来主义》。他把《拿来主义》拆散成句群,让孩子们重新组织句群,让他们了解写作的基本秘密,理清语言是如何连缀起来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发现鲁迅文章里句群间的关系:肯定,否定,再否定,再肯定,明白了鲁迅文章的语意复杂,但这正是鲁迅文章具有的弹性和张力,也正是其魅力所在。老师们都有一个教学习惯或者评课习惯,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图式、评课图式。在这节课的评课环节,当课与自己的图式框框一致时,老师们有话可说,当课与自己的图式框框不一致时,竟无话可说。然而语文教学不能封闭,我们应该去探究语文教学更多新的生长空间。

是知识,还是智慧?

语文老师要教孩子知识,这毫无疑问,但是我们更要启迪孩子的智慧。北京市十一学校的历史老师魏勇执教《美国独立战争》,他首先播放了一段站在美国人立场拍的纪录片。美国人认为自己为什么要向英国人交税,坚决不交税,抗税有理。根据教材,教师也这么说,知识和答案全部找到了,最后孩子们学习了相应的知识,这堂课本应到此结束。但魏勇老师并没有结束,他接着又播放了一段站在英国人立场拍的视频,英国人认为美国人必须向我们交税,你敢不交税我就打你没商量,因此爆发美国独立战争。同一个历史事件,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同时涌进学生的脑海里,最直接的作用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对此,卢梭早就告诫我们,“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所以,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是老师自己心中有货,老师自己心中有定力,老师自己心中对教育、对未来、对孩子的人生应该有自己的思维判断。孩子能够通过你的引导、启发,变得聪明。

是膜拜,还是尊重?

1.0版本:有一个牧人赶着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开玩笑,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了。后来狼真的来吃他的羊了,他放声呼救,没人理他,最后狼把羊都吃掉了。

郭老师问孩子们:“读了上面的故事后,请你说说这说明什么道理?”孩子们答:“说谎的后果很严重,因为开玩笑说谎,结果羊都被狼吃光了。”郭老师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开玩笑的牧人》。

2.0版本: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遇见狼),高声向村里人呼救。(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狼都已离开了,羊也都没事。)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以为牧人在开玩笑)。后来,狼又来了。他放声呼救,村里人都以为他照例又在开玩笑,没人理他。结果,这一次(全村的)羊都被狼吃掉了。

郭老师对原版作了相应的修改,他把这个版本的故事叫做《说真话的牧人》。

3.0版本: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并没见到狼,羊也都没事。)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有狼?这似乎是不可能。牧人不断散布有狼的言论,让整个村子感到紧张不安。于是村里人勒令牧人戴上一个特制的口罩,不许他再发声。)

后来怎么样呢?郭老师让孩子自己设计一个特别的、出人意料的结尾。孩子们通过思考、讨论,设计出了种种不同的结局,有平安的、有英勇的、有皆大欢喜的、也有悲惨的。郭老师把这个版本的故事称为《发出声音的牧人》。

郭老师让孩子们讨论这三个版本,一个说假话、一个说真话、一个难辨真假,并适时抛出大哲学家密尔《论自由》中的一句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是它对整个人类的掠夺。”

郭老师还让孩子们探讨:你有过“意见不能发表”的经历吗?感觉如何?你有过迫使别人“意见不能发表”的经历吗?当时为什么这么做?一个意见和整个人类的密切关系,你可以举例来说明吗?

我尤其欣赏第3个问题,你有过迫使别人意见不能发表的经历吗?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我们的班干部秉持着班主任的权威,不让其他孩子说话,我们的教师不让学生说话,我们的校长不让老师说话,我们的局长不让校长说话,为什么?最根本的一点,是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容不得别人辩驳。我们要维护自己的面子。

这堂语文课上,郭老师不是领着一帮孩子膜拜所谓的经典。他以另外一种尊重,重新解构经典,他是着眼于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郭老师最后引出伏尔泰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轻轻松松地将孩子们的思维拉回到最初的《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们明明白白地理解《发出声音的牧人》其实讲的是“发言权”、“话语权”的问题,是“人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的故事!阅读经典就要把经典的精神内涵发掘出来,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埋下非常有意义的种子。

学习关键之处在哪里?在思想发生的地方,在知识形成的地方,在情感涵育的地方,在德育生长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浓墨重彩。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开明的思维,把孩子培养成真正能走向未来的、在未来社会能立足的、在社会各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猜你喜欢

牧人村里人文本
说谎的放羊娃
村里人(外一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村里人”安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高原牧人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野山羊和牧人
身穿警服的“村里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