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社会集体性的兵团边境牧村: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结构与生计状况分析
2018-07-18荆姣姣
荆姣姣
位于新疆东北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三连(以下简称“北塔山牧场三连”),是典型的兵团边境牧村,主要人口是1952年建场之后的几年从新疆奇台县、木垒县、阜康市、吉木萨尔县、青河县、巴里坤县以及乌鲁木齐南山等地招来的哈萨克族牧民及其后代。作为典型的兵团边境牧村,北塔山牧场三连在人口结构、生计方式和管理模式上都体现出与普通村落的不同。通过对其人口结构和畜群结构的交叉分析,来反映该连队所呈现出的社会特质,不仅对认知边境牧区社会大有作用,也对深刻揭示介于传统性牧业村落与体制性单位村落之间社会集体的有效运作有所助益,以期为边境牧区的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一、北塔山牧场三连的基本概况
(一)北塔山牧场的自然环境、形成与发展
北塔山牧场,地处新疆东北部边境,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全长约125千米,西北部与阿勒泰地区的青河县相连,东南部与奇台县五马场乡相邻。牧场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境内,辖区土地总面积338万亩,其中天然草场占到总面积的99.4%,是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冬季牧场所在地。北塔山牧场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管辖,师部驻五家渠市,场部所在地库甫镇距乌鲁木齐市450千米,距师部五家渠市460千米,距奇台县197千米,距青河县230千米,东距蒙古国45千米。因其地形东高西低形似宝塔状,且位于山前盆地,故得名于“北塔山”,它是一个典型的兵团边境牧场。
北塔山牧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自然条件恶劣。夏季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多雪,昼夜温差大;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地处海拔较高,风能和光热资源充足,2013年全牧场通电前采用太阳能发电;牧场土壤盐渍化程度达100%,水资源缺乏,且盐碱化程度高,极不适宜农作物种植,但土壤中的高氮含量却适合牧草生长;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野马、北山羊等,野生植物多达70种。北塔山牧场境内有煤矿和盐池各一座,均位于北塔山窝头泉,自1978年煤矿成立至今,除供应本牧场外,还运输至部队、各级单位和乌鲁木齐、奇台、青河等县市。牧场境内的乌拉斯台口岸,为双边季节性口岸,每年开放三个月,每个月15天。
北塔山牧场成立于1952年,原为八一牧场;1953年移交八一农场,1955年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直属,1975年4月第六师建制撤销,牧场归昌吉州农垦局管属;1982年4月第六师建制恢复,北塔山牧场复归第六师管辖,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北塔山牧场”①。2000年至今,北塔山牧场管辖1个自然镇、5个牧业生产连队,即,北塔山牧场一连、北塔山牧场二连、北塔山牧场三连、北塔山牧场草建连、北塔山牧场民族连,另外还有1个煤矿村,其中北塔山牧场民族连位于奇台县骆驼井镇,煤矿村位于北塔山窝头泉。全场现有总人口3832人,哈萨克族占95%以上。②
驻地王屋珠尔特村的北塔山牧场三连,南距库甫镇37千米,是距场部最远的连队,同时也是距边境线最近的连队,仅7千米。北塔山牧场三连全村近120户,总人口约550人,均为哈萨克族,有草场80万亩。
(二)调查方式与方法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7年12月1~3日、2017年12月22日~12月26日,为期8天,调查以地毯式入户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谈的方法。调查问卷以户为单位,一户一表,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家庭人口基本信息,包括个体出生年月、学历、职业等;家庭牲畜情况,包括牲畜种类、数量;调查问卷除封闭式问题外还涉及多个开放式问题,被调查者涉及到在村的全部个体。在此基础上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交叉分析,试图通过对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畜群结构及生计方式等进行分析,探究诸如三连此类兵团边境牧村的社会特质。
(三)调查情况
此次对北塔山牧场场部、北塔山牧场一连、北塔山牧场草建连、北塔山牧场二连、北塔山牧场三连实地调查,重点对北塔山牧场三连近120户家庭地毯式入户问卷调查,最终共完成84户,占全连队总户数的70%,涉及总人口365人,其中男性195人,女性170人,均为哈萨克族。剩余近30户中,18户于11月底前往冬季牧场;3户搬迁至奇台县农一连或农二连;3户外出务工;2户住在场部;2户外出青河县。下文中各项数据均以本次调查的84户数及其人口数为准。
二、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基本结构
根据对北塔山牧场三连84户入户问卷调查,统计人口共365人,男性195人,女性170人。该连队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5~9岁、20~34岁和45~49岁等三个年龄段。其中,5~9岁为33人,男性13人,女性20人,占该连总人口的9.04%;20~34岁为119人,男性68人,女性51人,占该连总人口的32.6%;45~49岁有42人,男性24人,女性18人,占该连总人口的11.51%,该年龄段出生年份为1969~1973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生育管理松散,人口增长较明显;1974 年,北塔山牧场在第六师党委号召下在全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逐年下降。1980年,全牧场一对汉族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少数民族没有限制,30~34岁年龄段人口有所上升。1987~198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3%、4%、42%,均低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③北塔山牧场三连1987~1989年出生人口共21人,1988~1989年出生17人,占该连总人口的4.66%。1990年后,我国民族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牧区少数民族夫妇一般可生育三胎,个别的可生育四胎。所以,这一时间段,北塔山牧场三连20~29岁年龄段人口较之前呈上升趋势。60岁以上19人,男性6人,女性13人,占该连总人口的5.21%,由此可以看出该连人口主要集中在儿童、中青年阶段。
所调查北塔山牧场三连的84户家庭中,核心家庭比重最大,占该连总户数的73.8%,其次是主干家庭,占该连总户数的16.7%,其他家庭占该连总户数不足10%,个别是联合家庭,这与我国当下以核心家庭为主要家庭类型的趋势相符合。
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平均人口为4.3人,家庭规模多集中于3人、4人和5人,其中,家庭人口数3人的14户,4人的31户,5人的23户,分别占该连总户数的16.67%、36.9%和27.38%。3人以下的家庭有4户,5人以上的家庭有12户,其中家中有6人的家庭有8户。通过上述家庭规模数据可以看出,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规模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大体趋势保持一致。
表1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学历情况统计表
北塔山牧场学校始建于1956年,位于场部库普镇,现有小学和初中,为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全校约有学生650人,1993年增设幼儿园。牧场学校师资薄弱,缺少教师和教学设备,高中多前往奇台县、五家渠市就读,有高中学生的家庭增加了教育支出。
如表1所见,在受教育程度方面,该连初中及以上学历有142人,占该连总人口的38.8%,其中,男性76人,占该连男性总人口的39%;女性66人,占该连女性总人口的38.8%,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小学学历有136人,在读34人,占该连总人口的9.32%,除小学在读人数外,剩余102人占该连总人口的比例最大,为27.9%,其次是初中学历,有63人,占该连总人口的17.3%。
表2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职业情况统计表④
北塔山牧场三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管理模式,在职业选择上呈现出多样性的明显特征。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共107人,占该连总人口的29.3%,由此可以看出北塔山牧场三连的人口结构中青少年及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护边员,共80人,占该连总人口的21.9%,基本达到一户有1人任护边员,个别家庭有2人或3人担任护边员;职工有65人,占该连总人口的17.8%;根据入户调查的实际情况,了解到护边员、职工和牧民可能有重叠,如既是牧民又是护边员或职工。从事其他职业的有21人,占总人口的5.8%。
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结构呈现出与传统性村落明显差异,社会特质主要是在国家体制下形成的。1947年6月5日,中蒙两国在北塔山地区因边界问题发生军事冲突,史称“北塔山事件”,随后几年蒙方多次侵犯我国边境牧民,直至1964年中蒙两国进行勘界并签订《中蒙边界议定书》,中蒙这一区域的边界线才正式划定。北塔山牧场是在中蒙边境局势紧张的背景下成立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决定了这一区域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民族结构。北塔山牧场三连是国家体制作用下形成的移民村落,人口结构以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为主,与地方性村落以中老年为主的人口结构相比,北塔山牧场三连能够留住中青年的主要原因,除了适合其发展的生计方式外,国家体制是根本原因。北塔山牧场三连第二代、第三代较第一代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从职业选择看,其传统性村落职业结构较单一,且收入来源不固定,但北塔山牧场三连住户在职业选择上明显受国家边界和体制的规制,收入来源多样化且固定。
表3北塔山牧场三连户数及牲畜种类统计表
三、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牲畜情况
北塔山牧场居民以哈萨克族为主,占全场的95%以上,生计方式主要从事畜牧业。根据调查数据统计(见表3),所调查的北塔山牧场三连84户家庭拥有牲畜总数为4851(只、匹、头、峰,以下总体简称为“只”),涉及的牲畜种类包括牛、马、绵羊、山羊和骆驼,户均拥有57.8只牲畜,人均拥有13.3只牲畜。绵羊所占比重最大,占该连牲畜总数的64.6%,户均拥有37.3只,人均拥有8.6只;其次是山羊,户均拥有10.7只,人均拥有2.5只,牛和马的数量大致持平,户均分别为4.6只、4.4只,人均拥有约1只;骆驼户均0.7峰,人均则更少。84户中拥有10~29只牲畜的有19户,占该连总户数的22.6%,拥有低于50只牲畜的有47户,占该连总户数的56%。其中3户没有牲畜,户主均出生于1984年以后,1户是离异家庭,在连队开商店,1户以给他人代牧为主要经济来源,另1户家中男性是护边员,女性待业(见表4)。
表4北塔山牧场三连户数及牲畜数量统计表
北塔山牧场在劳动力管理体制上实行职工工资制,建场初期,各生产连队包工包产,统一分配劳动任务。畜群牧工实行牧工包群制,每月按包群数量发放工资,1979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牲畜按一定比例作价归户,各家可自行牧养。与传统性村落相比,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畜群规模明显较小,且以小畜(羊)为主;对比哈巴河县的第十师185团,虽同是边境团场,但其社会特质相差甚大,主要原因是受国家边界地理空间的规制,北塔山牧场三连因自然资源限制,畜牧业必须保留以维持其生计。综上可以看出,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畜群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边界地理空间的规制。
四、北塔山牧场三连生计状况分析
(一)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人口与家庭牲畜情况分析
畜牧业是北塔山牧场三连主要的经济来源,家庭人口数与牲畜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北塔山牧场三连84户家庭人口和牲畜数量的统计(见表5),可以看出,该连人口数5人的家庭拥有的牲畜数量最多,有1880只,占该连牲畜总数的38.8%,其次是人口数4人的家庭,占该连牲畜总数的22.6%,人口数3人和6人的家庭拥有牲畜数量大致相当。牲畜拥有量低于户均值的有49户,占该连总户数的58.3%,反映出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牲畜拥有量偏低,主要原因可能与近年来生计方式多元和兵团体制管理模式有关,后文将进一步分析。
表5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人口及其牲畜情况统计表
表6北塔山牧场三连拥有牲畜总数过百家庭及其人口数统计表
表7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均拥有牲畜低于5只家庭及其人口数统计表
由表6可知,北塔山牧场三连拥有牲畜总数过百家庭共15户、78人,分别占该连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7.96%和21.4%;家庭人口数在5人及以上的家庭有11户,从中可以看出北塔山牧场三连的家庭人口数与其所拥有牲畜数量基本成正比。拥有牲畜200只以上的家庭有2户,其家庭人口数均为5人。其中1户有208只牲畜,其中,绵羊180只、牛10头、山羊10只、马8匹,人均拥有41.6只,是全连人均拥有牲畜量的3倍多;5人中有本科和高中在读学生各1人、协警1人、职工2人(1人是护边员);家里牲畜交由亲戚在自家草场上代牧。另1户拥有353只牲畜,经营农家乐,是连队牲畜最多的家庭,其中,绵羊200只、山羊70只、牛53头、马30匹,人均拥有70.6只;家中有护边员、退休职工和学生;家里的270只羊交给专门代牧的人在自家草场上代牧,一只羊每月代牧费是20元。
表8北塔山牧场三连拥有牲畜总数过百家庭及其人口学历统计表
北塔山牧场三连拥有牲畜总数过百的15户家庭中有11户把牲畜交给他人代牧,其余的4户中2户自牧、1户夏季自牧冬季代牧、1户自牧的同时帮他人代牧。结合上文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职业统计数据,牧民所占比例仅为14.8%,且包括部分把牲畜交给他人代牧者,做生意、开商店等其他职业占5.8%。不难看出,北塔山牧场三连传统畜牧业社会生计方式逐渐发生变化,边境牧场虽然地理位置偏僻,较闭塞,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牧业村开始向外部扩散,从该连人口结构中,新的文化系统已经在第二代、第三代中逐渐形成,可以预见,北塔山牧场三连新一代年轻人在生计方式上将会呈现出更加多样性的选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
北塔山牧场三连拥有牲畜总数低于50只的家庭有47户、186人,分别占该连总户数和总人口的56%和51%,其中,男性97人,女性89人。家庭拥有牲畜995只,占该连总牲畜的20.5%,人均拥有牲畜5.3只。人均拥有牲畜低于5只的有19户(包括3户没有牲畜的家庭)、73人,占该连总户数的20%(见表7)。19户中4人家庭有12户,3人家庭有5户,5人家庭有2户,分别占全连此类结构家庭总数的38.7%、35.7%和8.7%,由此也证明了上文所得出的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人口数与其拥有牲畜数量成正比的结论。
(二)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人口学历与家庭牲畜情况分析
北塔山牧场三连拥有牲畜总数过百的家庭有15户,初中及以上学历有26人(见表8),占该连这一学历段总数的18.3%。小学以下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家庭中新生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在拥有牲畜总数低于50只的47户家庭中,初中及以上学历有77人,分别占47户总人口的41.4%,占该连这一学历段总人口的54.2%。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段,拥有牲畜总数过百的家庭只有4人(见表8),占该连这一学历段总人口的11.8%,拥有牲畜总数低于50只的家庭有22人(见表9),占该连这一学历段总人口的64.7%。对比表8和表9,可以看出,家庭拥有牲畜数量与其人口学历有一定关系,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多集中在拥有牲畜数量少的家庭中,特别是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在拥有牲畜总数低于50只家庭中所占比例大,初中以下学历人口则表现的不明显。
(三)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职业与家庭牲畜情况分析
上文对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职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学生所占比例最大,有107人;其次是护边员和职工。在调查的84户中护边员有80人,户均约1人,这主要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兵团管理体制决定的,护边员不仅是巩固我国边疆安定的重要力量,而且它集中反映了“兵民合一”的兵团特性,并成为一种新兴的生计方式供当地居民选择。该连有职工65人,户均约1人。自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之初,统一实行供给制,按照职工等级制发放工资,职工退休后发放退休工资,体制单位所享有的一系列政策也是吸引社会个体从事该职业的重要因素。
表9北塔山牧场三连拥有牲畜总数低于50只家庭及其人口学历统计表
表10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拥有牲畜数量及其人口职业情况统计表⑤
从表10中可以看出,北塔山牧场三连家庭拥有牲畜数量与其人口职业存在一定关系,职业人数最多的学生、护边员、职工和牧民分别在家庭拥有牲畜总数50只以上和50只以下的家庭所呈现出的差异不大,特别是体现在护边员和职工上。但另一方面通过表中数据也反映出,在列举的三个家庭拥有牲畜数量段中,100只以上家庭职业位于前三的是学生、牧民、护边员;50~99只和50只以下家庭则都是学生、护边员和职工。通过对该连家庭拥有牲畜数量及其人口职业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护边员和职工集中于家庭拥有牲畜数量少的家庭,拥有牲畜总数低于50只的家庭表现最明显,主要原因可能是家中男性劳动力多为护边员或职工,且没有时间放牧,饲养牲畜少,多由女性劳动力管理。
五、小结
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来源带有很强的社会集体性,是一个集散性边境牧村。社会集体是指社会中的多个个体因某种社会需要,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集聚在一起形成的一种联合体,共同的活动范围、经济、思想基础和社会利益是其形成的基础。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有自己的领导机制和管理机构,并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一旦这种社会需要消失,社会集体也就可能解散。正是这种社会集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成员的集散性,这与传统型村落中个体的多代沿传与强大的传统力量对社会集体的型塑有很大差异。北塔山牧场是在国家对国界实行有效管控背景下建立的,没有国家边境就没有北塔山牧场,边境团场与传统性牧业村落在形成、发展和管理模式上都有所不同。在国家边界规制下,边境人群(或族群)及其社会表现出与非边境地区迥异的社会特质。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交叉分析北塔山牧场三连人口结构和畜群结构、生计状况,不难看出,介于传统性村落和体制性单位村落之间的北塔山牧场三连,在国家边界规制下,社会集体有效性的发挥更多依赖于体制力量,而不是传统力量。故而,北塔山牧场三连是典型的具有传统性和体制单位性双重性质的社会集体,这正是兵团边境牧村的最大社会特质。
注释:
①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北塔山牧场志》[M],乌鲁木齐,新疆电子出版社,2004年,第77页。
②杨科生、周黎明:《少数民族边境团场精准扶贫问题初探——以新疆兵团第六师北塔山牧场为例》[J],《兵团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第6页。
④⑤表中职业中的“其他”指外出打工、做生意;某些个体的职业有重叠性,如既是牧民又是护边员或协警等,但本文中只特指护边员和职工出现叠加的情况;表中所列举的职业总人数不包括学龄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