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幼儿数字游戏界面与交互设计探析
2018-07-18潘琦
潘 琦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合肥2306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被大量的数字信息包围,孩子也不例外。许多家长认为数字产品会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尽可能不让孩子过早接触数字产品。但是社会的变化致使数字产品用户低龄化已经成为必然。发展心理学将人一生的各阶段做出定义,即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学龄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熟期,或将幼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和学龄儿童期统称为儿童期[1]。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行为,是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如何让教育与数字游戏结合,如何对数字游戏进行交互界面设计才能顺应孩子的生理、认知、人格的发展是设计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幼儿发展的特点
临床医学领域根据生理学的特征,一般将1~3岁定义为幼儿期[1]。在这段时期,孩子的生长速度减慢,智力发育速度加快。因为孩子由坐姿改为直立行走,所以其活动范围也明显增大,接触到的社会事物也明显增多。
1.1 生理发展
幼儿期的生理发展主要体现在动作技能方面。在6~12个月,婴儿可以从独立坐起到能爬会走;从12个月到3岁,幼儿的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得到不断地发展,见表1。
1.2 认知发展
幼儿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感知觉发展阶段和高级心理活动阶段一道共同构建幼儿的认知发展阶段[2]。在感知觉发展阶段,幼儿主要依靠视觉、听觉、触觉等来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在高级心理活动阶段,幼儿的认知发展主要体现在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孩子在18~24个月因已经能获得符号功能,也称为前运算阶段。在该阶段,幼儿已经学会了利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形象。皮亚杰认为,符号功能使儿童获得图形图式,也就是对对象基本属性的心理表征;图形图式有利于幼儿理解对象,并将对象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3]。
2 幼儿数字游戏界面与交互设计原则
2.1 信息传播具象化
数字游戏同文学著作、影视媒体等一样都是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数字游戏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并且面向特定的使用人群。在不同的国家,游戏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中国的信息时代,数字游戏应结合时代特征,模拟周围的环境,为孩子营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从而能让孩子将现实生活与游戏中的虚拟世界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孩子在数字游戏中的学习。
2.2 学习操作单一化
游戏源于生活,无论多简单的游戏都包含着知识。数字游戏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一种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模拟生活当中的场景,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游戏当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对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利用网络与他人交流,通过完成需要多人配合的任务培养沟通及合作能力。数字游戏作为幼儿的学习媒介,其操作方式应简单明了,便于幼儿理解、记忆、操作。
2.3 场景生活化
游戏应以“娱”为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字游戏的时代、人物、场景设定应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例如幼儿接触到的数字游戏是以移动端平台为载体的,这一行为的常见场景需要对搭载系统进行解锁。当幼儿手持移动设备时,通常是正脸面对移动端设备的屏幕,用小手的任意一手指按一下屏幕下端中部的Home键即可解锁。除此之外,幼儿在选择游戏时,也会通过按Home键返回到主界面。但如今市场上有大部分移动设备换成背面解锁的功能机,这种操作方式对幼儿来说存在较大的困难,需要成年人帮忙解锁或返回。利用《交互设计方法论-万金油5W2H》[4]中列举的场景分析法来分析这个常见的场景(见图1)。
3 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幼儿数字游戏交互界面设计策略
3.1 具备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特点的操作图式
幼儿期的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获得图形图式的能力,但其操作图式发展并不完整。所以,教育数字游戏在游戏机制的设置和学习内容的设计当中,应选取幼儿在现实生活可以实现的动作为交互方式,例如堆四五块积木、翻书、推拉箱子或轮子玩具、旋转按钮等,让孩子在接触数字游戏时能获得在现实生活进行相似操作图式的情感体验。
3.2 具备符合幼儿心理认知的交互界面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进行数字游戏界面与交互设计时应尽量采用直观的符号传递信息,以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也有利于周围事物在幼儿心中符号化的建立(如图2和图3)。
图1 幼儿接触数字游戏分析
图2 具象的图形代替交互界面当中的元素
图3 生活当中物体所产生的声音进行交互反馈
3.3 具备与父母建立远程依恋关系的功能
为了维持幼儿和母亲的安全依恋关系,教育数字游戏可以增加远程控制功能。界面的层级关系应尽量扁平化,操作方式简单化,避免增加幼儿的认知负荷。当幼儿与父母分别后产生焦虑情绪时,可通过该平台与父母建立远程陪伴关系,得到父母的安抚。除此之外,交互界面和内容可以充当远程亲子间互动的载体,父母通过远程指导孩子来共同完成游戏当中的任务。
3.4 具备角色扮演模式促进幼儿自我概念的建立
在数字游戏中给幼儿提供不同的标签,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担任主要角色。幼儿沉浸在数字游戏的虚拟世界中,通过标签的选取给自己进行定位。标签如“我是女孩还是男孩?”“我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等。在教育游戏当中模拟虚拟的生活场景,利用虚拟的角色表达幼儿自己的情绪,引导幼儿学会控制情绪,例如在一个陌生环境与爸爸妈妈失去联系,应该选择向谁求助?
3.5 设置不同性别的游戏模式
在游戏的交互和界面中体现出性别的差别。在交互方式方面,让幼儿自己选择性别游戏模式进行角色扮演,不同的性别角色扮演所处的虚拟场景是不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男孩游戏模式发出的声音相对于女孩游戏模式要低沉一些,女孩游戏模式的声音就要轻柔一些。②男孩的角色扮演要更喜欢男性特征较为突出的角色,而女生的角色扮演则更喜欢洋娃娃。在界面设计中,男孩的游戏模式界面以蓝色、白色等冷色调为主色调,而女孩的游戏界面应以粉色、橘色等暖色调为主色调。通过幼儿数字游戏的交互与界面设计帮助孩子理解性别角色,并且对幼儿心理发展后期的性别稳定性、发展性别恒常性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6 设置促进幼儿建立同伴关系的多人游戏模式
幼儿期的孩子是有同伴关系建立需求的,并且同伴关系的建立对孩子后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根据发展心理学中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数字游戏的交互界面应具备:①设置真实的游戏场景。②游戏规则简单易懂,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征。③幼儿可以通过简单的肢体动作加入交互情景当中,并且交互界面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通道与幼儿进行信息反馈。④基于网络平台与其他伙伴建立同伴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与他人建立同伴关系的情况下,幼儿数字游戏可以充当同伴的角色,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求。
4 结语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游戏已经成为幼儿不可或缺的游戏类型。通过研究发展心理学分析幼儿的成长发展特点,以此对幼儿数字游戏的界面与交互设计提供相应的原则与策略,旨在通过数字游戏这一介质为幼儿发展过程中认知能力的培养、人格与社会特征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