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路”突围 变“天堑”为“通途”

2018-07-17熊秀英

新课程·中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考规律教材

熊秀英

摘 要:2017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引发广大考生和网民的热议,不少考生戏称“十年寒窗,败给一条鱼”。面对热议,一线语文教师一方面应该客观看待,另一方面更应理性分析,找出考生“败给一条鱼”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借“路”突围,变阅读“天堑”为“通途”。

关键词:阅读题;教材;高考;规律

2017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成为高考的“话题王”,引发了浙江考生和网民的热议,甚至不少考生戏称“十年寒窗,败给一条鱼”。高考现代文阅读题难,考生得分率低,这可以说是近几年语文高考的一个常态,浙江卷尤其如此。而今年之所以引发高度热议,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小说讲述的是过去物质匮乏年代里的故事,这与高三考生有一定的距离感,增加了考生的阅读理解难度;二是小说结尾“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考生难以理解为何“早已死了”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试卷第13题恰恰要求考生说说小说这样结尾的好处。

诚然,作为最权威的选拔性考试之一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应该更为谨慎、科学;答案的拟制既要规范,更要有弹性,要符合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丰富性和模糊性的特点。但是,众所周知,命题者提供的标准答案只是一个参考答案,在高考阅卷过程中,阅卷组会在尊重文本内容和考题考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考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和答题情况,并据此拟定更为详细、更为合理、操作性更强的评分细则。今年也不例外。笔者以为,作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和准高考生,与其跟风热议“诡异的光”,大肆批判语文试题和语文答案,不如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客观看待,理性分析,引导学生借“路”突围,使阅读“天堑”变为“通途”。

一、借教材之本,寻源头活水

《2017浙江高考語文考试说明》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要求如下: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17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四道试题: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陌生的气息: (2分)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从题目数量看,五题变为四题,题量减少,分值不变;从考点设置看,或局部或全篇、或内容或形式、或理解或表达,多角度考查考点;从能力层级看,理解、分析、鉴赏、探究,梯度性强;从文章内容看,文章讲述的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我”六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故事。正如作者巩高峰所说,《一种美味》是用反讽的手法描写苦难,结尾突然逆转,提示了“美味”的两层含义;而这种结尾,是一种“欧·亨利式”结尾,带有一种魔幻

色彩。

上述内容告诉我们,无论是试题设置、考点要求、能力层级,还是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2017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既没有超出《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也没有超出考生应掌握的知识范畴。可是,为什么众多考生面对《一种美味》及其考题时却大喊“难”呢?表面上看,是考生被鱼那道“诡异之光”弄得诡异了,吓懵了;实际上,还是在于考生把书读死了,没有做到或较好地做到知识能力的转换和迁移。“欧·亨利式”结尾来自苏教版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学生学习该课时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最后一单元中就已涉及,如《沙之书》《骑桶者》等。很显然,很多考生并没有做到立足课内,吃透教材,借助教材这个“源头活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学生阅读最好的例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名篇,“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其作品的一个突出艺术特点。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在课堂上借助《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既告诉学生何谓“欧·亨利式”结尾,并教给学生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代表作,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黄雀在后》等,进而储备大量类似的“活水”,那么面对那条鱼的诡异之光时,考生就能较好地对课内知识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迁移,不至于如此落荒而逃。

高考命题是“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的。一线教师除了要重视诸如默写等教材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直接呈现外,还要关注教材知识在高考试题中的间接呈现。比如,2011年浙江卷第13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如下: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显然,该题的设置就直接与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的单元话题“叙述人称”有关,而叙述人称作用的第二个得分点也直接来自该单元的话题内容。又如2014浙江卷第12题“‘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做简要分析。”考生要对“欧·亨利笔法”作简要分析,首先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欧·亨利笔法,这种笔法有怎样的特点,然后才能回归文章,找出哪些内容是“出乎意料”,哪些内容是“又在情理之中”。

二、借高考之题,觅解题良方

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是风向标。密切关注高考动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是每一位高中一线教师的必修课。认真研究高考试题中文学类文本语料特点及其试题设置,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总结一些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高三语文教学。

小说与散文,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语料体裁的不二选择。纵观2009—2016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语料,除2009、2011年是国外小说,其余均来自国内,或散文,或小说;且2011年浙江样卷、浙江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语料《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第9车厢》具有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其中,“绳索”“第9车厢”均具有某种象征、隐喻意味,对考生准确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要。如此看来,2017年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语料在体裁选择上并无新意,无外乎综合了近七年的选材特点,选择了具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中国当代小说。另外,从命题考查的角度看,对情节的考查综合性强,几乎成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如2014浙江卷第12题:“‘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做简要分析。”第13题:“小说结尾处,李老板为什么会悄悄摘牌走人?”2015浙江卷第14题:“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又如,2017年9套高考试题,其中就有5套试卷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考查文章的结尾艺术,它们分别是:浙江卷第13题:“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江苏卷第16题“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北京卷第22题:“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山东卷第22题:“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天津卷第18题:“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全国卷1第6题:“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

分析。”

从以上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可以看出,命题者不但非常关注小说的结尾艺术,而且考查的综合性强,难度大,分值也高。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小说结尾的表达用语,如“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深化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了解小说最基本的结尾特点,如喜剧、悲剧、情节陡转、 “空白式”等,更要帮助学生构建“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维度的小说鉴赏体系,让学生真正明白: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服务的;对小说结尾的鉴赏不是孤立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说结尾的鉴赏与小说的整体阅读,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主题的表达乃至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甚至作者的创作风格、读者的阅读需要都是密切关联的。而考生在小说阅读和答题时,也不能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整体意识、背景意识,既要读懂文本,明白文章写了什么,也要读懂作者,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反映什么。

高考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高考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从起点出发,从终点思考,善于借助“教材”“高考试题”两条大路,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让阅读这座“天堑”变“通途”,并最终在高考中取得不俗的

成绩。

?誗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高考规律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巧解规律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