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07-17邹海军
邹海军
摘 要:高中数学的课程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不仅有助于其数学能力的提高,还能够提高其综合能力。在此,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以下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教育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知道,高中数学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理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和学习材料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其他学科及生活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用相关数学理论表述出来,这一能力体现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等数学能力。目前,高考数学学科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考查。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比如,我在讲函数部分的知识时,里面涉及供需函数的讲解,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供需函数的定义,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我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吗?我们学习的供需函数的关系也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大家想一想,消费者与经营者各自有什么特点,他们又都是随着什么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又运用什么方式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我通过将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体验加入教学设计中来,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代数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性,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高等数学。在解决代数问题时,比较常见的是运用字母和符号的方式说明数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用语言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抽象的逻辑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讲授方面也会遇到一定的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用代数问题进行联系和思考,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逻辑能力的提高。例如:我在讲解析几何这一板块内容时,学生对于圆形的解析公式都会感到很陌生,一个图形是如何用一些相关的等式来表示呢?这些抽象的a2、b2、x2、y2怎么就能够表示圆形呢?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一困惑,我在课堂上将坐标体系和几何知识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坐标系中找出每个坐标所代表的点,然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这些点的集合就是圆形。除此之外,在椭圆、斜线、抛物线等问题的解决上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这种将直观的数据代入抽象的等式中的解决方法,对学生早已习惯的形象思维模式进行改造,可以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课堂导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预先设计好课堂问题。同时,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以将问题层次化,从简到难,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问题中,一点一点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然后再将教材内容和概念一点一点深化,这样学生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例如,我在讲“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式”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坐标系中的轨迹形状,并推导出焦点在x轴正半轴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之后,然后问学生:“那么,除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形式表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吗?又如何在坐标系上表示出来呢?”我用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思考中,这样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利用巧妙灵活的方法,转变教学观念
目前很多数学教师都认为,高中数学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难度,是高中教学中最为棘手的科目。一些教师在某一体系的教学中,以既定的几个教学例题或典型案例进行单线教学,不去扩展课堂知识体系,延伸课堂内容,而是让学生掌握一个体系下的几种解题方法就够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抄写课堂笔记,甚至死记硬背数学题目。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抑制,不能够深入地研究数学思维和探索数学的本质。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模式,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带领学生一起克服学习上的疑点、难点;另外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将课堂数学知识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吐故纳新,积极学习新颖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主动探索出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高中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和各个环节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企平.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誗編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