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需冷静,选择要谨慎
2018-07-17刘亚辉
刘亚辉
不知是自己过于关注课改动向,还是网络化、信息化之下各类教育信息不停更新,传播得快,抑或是课改之风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了我们这些偏安东北一隅的前郭县城。作为普通高中的一名最平凡不过的历史教师,短短两周的时间里,我所接触到的课改新名词完全可以用“知识大爆炸”来形容。
刚刚对兄弟校的導学案有了自认为较深刻的认识,“翻转课堂”又将导学案由纸质版提升为了网络版,借助互联网教育和北京四中网校的学习平台,在教学模式、备课流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很多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优秀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尤其是在教学中融入了微课这一模式,让学生的学习空间无限放大,学习时间自由随意,可无限延长,并可以随时与老师、同学互动、讨论、探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家校真正合二为一,学生的积极性在新的模式下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优秀发帖、优秀回帖让学生充满自信心,内心充斥着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互联网+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及时、高效,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课改的常态化。这种模式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将局限在教室内、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扩展为网络平台上的全班师生共同交流。而且网络平台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能够迅速有效地将学生的讨论情况、答题情况、预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以精准的数据反馈给教师,教师便可依据这些信息准确地把握学情,并依据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备课,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理念。就学生学习而言,这无疑也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强大的网络除了提供一些静态的资源外,如资料、课件、试题库等,还有大量优质的动态资源,如微课、名师面授、名师在线答疑等。“互联网+教育”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为网络课堂可无限制的“翻转”,循环播放。对于接受快的学生完全可以一遍过,节约了时间,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来说,也不用担心错过后被落下,更不用顾虑反复问老师或同学同一问题的那份尴尬。这岂不就是课改之下真正的分层教学吗?岂不就是课改之下真正的高效课堂吗?自此之后,教师也不用担心平行班授课内容有出入的问题了,也不用担心遗漏了知识点怎么办的问题了。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似乎“翻转课堂”“互联网+教育”便是无可比拟的最佳的教学模式了。其实我在听了大连红旗高中的“翻转课堂”汇报讲课之后,第一个感觉确实是新颖、震撼,尤其是学生的表现,让我有一种“实体”教师马上就要下岗了的危机感。当时就想,自己一定不能拖教育的后腿,一定要与时俱进,一定要做一名有“创课”意识的新型教师,要抓紧时间做微课,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授课……幸而我们的校长也是一位喜欢引领时代前沿的改革者,他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信息化平台,让我们有条件向名师们学习。可随着万事俱备,似也不欠东风的时候,内心深处的另一个我却在不停的提醒着说“冷静”“莫慌”,于是,我从对“翻转课堂”“互联网+教育”的崇拜,甚至是膜拜中暂时退了出来,开始换个角度重新关注我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国教师报》等,结果,每天打开,几乎都会有新的课改名词、新的课改理念出现,让我的眼球和大脑应接不暇。于是我在反思:这么多的东西我消化得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课改一直在路上,而我却一直在追逐。现在面前出现了很多的岔路口,我不知该作何选择。而且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学生,想想他们的层次,他们的需求,他们有限的精力……
课改势在必行,但无论是哪一种课改方式都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全体,立足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学科素养的提高。但当我从学情、校情出发来重新审视导学案、翻转课堂、互联网加教育、微课等等这些模式时,我又顿生了许多疑问:
1.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布置的预习任务不去完成怎么办?——兴趣问题怎么解决?
2.每一科目都有新课的预习案,学生既要自学新课,又要完成各科作业,精力不足怎么办?——学生减负的问题如何解决?
3.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知识学习上,虽有知识层面的能力提升,但社会实践的时间和能力提升怎么办?——社会实践的时间问题。
4.成绩与学习能力上去了,但负担不但未减反而加重怎么办?
5.很多学校、很多学生不具备完善互联网平台的能力怎么办?难道课改不是在缩小教育差距,而是在经济上存在贫富差距的现实面前,进一步拉大不同地区的教育差距吗?
6.课改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让人眼花缭乱,每一种都似有成效,那么学习者是否能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呢?是否会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现象呢?
7.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如何在万花筒式的课改模式中找准适合自己的模式与方向呢?
诚然,各地区各校的课改都卓有成效,但那只能说明他们把准了自己学校的脉搏。但我想说的是:善于学习固然好,博采众长也无错,但术业有专攻方可成大器。引用局长的一句话:常规教学捉到极致,也就相当于原子弹。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见到新课改、新模式就激动不已,欲罢不能的“跟风人”。
谨记:课改需冷静,选择要谨慎!
参考文献:
[1]陈时见,王芳.中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
[2]旦智塔.关于普通中学课程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