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路
2018-07-17陆一东
陆一东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好与新媒体的融合工作,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与更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投入学习中。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新媒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被广泛运用到不同行业中。尤其是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从科学技术出发,通过这种方式延伸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做好新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新媒体的运用使语文学习的范畴得到了拓展,所以将新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促进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工具,延伸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好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精神。从语文教学的目标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则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方法。从教学环境来说,新媒体环境能够为语文教学创设出开放性与互动性强的教学氛围,确保了教学并不会局限在课堂中,而是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的认知上来说,新媒体环境下做好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工作,能够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1]。
二、做好新媒体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工作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新的教育观念对教学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首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其次,在学习好新媒体技术后,要做好教学改革与环境转化工作,通过总结出有效的路径,以此来保证教学方向的准确性。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多元智能理论入手,做好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通过使用微博或是微信等,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2.更新教学模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很少会关注到学生的自主性,这样也就使得学生难以在学习中进行主动发现与探索。加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兴趣受到了影响。但是新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中,同时也可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生在学习《背影》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入手,借助互联网针对这一文章进行资料收集。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思考欲望,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其次,还要为学生营造出新媒体环境,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范围与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优越性,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同时也可以保证课堂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发出学生的个人情感,帮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动性,完成学习任务[2]。
3.完善教学方法
借助新媒體环境的影响,能够保证语文教学的丰富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充实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如,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微课教学方法,从知识的逻辑性入手,主动对知识进行划分,并使用微课的形式来向学生传递信息。其次,借助新媒体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新媒体来充实学生的写作形式,鼓励学生正确进行写作。针对新媒体内容的丰富性,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将学生从有限的课堂中解放出来,为学生打造出开放性的学习世界。通过使用好新媒体,不仅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同时也可以帮助认识到多元化的世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此外,教师还要从新媒体上延伸师生交流的空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如,学生在学习《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作内容,要求学生针对季节的变化来写出景象与自己的感受。在引导学生写作时,也可以从新媒体入手,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是可以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以此来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清楚认识到教学有着一定的灵活性,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入手,做好教学方法的转化与完善工作。通过承担起相应的角色,能够确保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与新媒体环境的结合工作,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平台,通过教学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将学生带入学习中,在提升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来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国荣.新媒体环境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12):67-68.
[2]支成春.浅析新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2017(11):78-79.
?誗编辑 张珍珍